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肌病癥狀診斷
一、癥狀
1.甲減性心臟病
甲減時血清T4不足,心肌細胞間質黏蛋白沉積及心肌環化酶減少,使心肌細胞黏液性水腫,肌原纖維變性壞死導致心肌代謝減低。心臟收縮力減弱和心排血量降低,且可引起心臟擴大和心肌假性肥大。心臟擴大以左室為明顯,也可右室擴大或雙室擴大,易與其他心肌病混淆。臨床表現多為心悸、氣促、勞累后加重,血壓低、心動過緩、心音低鈍及心排血量較低,很少發生心絞痛、心力衰竭和肺水腫。一旦發生心力衰竭,由于心肌和心肌纖維延長,對洋地黃療效不佳,易發生中毒。此點可與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臟增大相鑒別。
2.甲減性心律失常
由于甲減時體內長期嚴重缺乏T4,心臟等組織細胞內Na -K -ATP酶和清除黏多糖酶系活性受到障礙,致使心肌細胞間質黏蛋白多糖沉積,肌細胞腫脹缺血、變性壞死,肌漿膜纖維斷裂,且有空泡和進行性間質水腫、細胞水腫、心肌內毛細血管壁增厚。Coulombe等觀察到甲減時血漿NE濃度及分泌顯著增高,增加了心肌缺血性損傷,且能減少心肌的電穩定性,引起心房內多個異位起搏點的自律性增高,在房內傳導過程發生環形折返,形成房顫。甲減引起Q-T間期延長較為常見,但導致尖端扭轉型室速者罕見。國內僅見秦富吉等報道1例。劉玉營等報道一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可能由于甲減性心肌病變,傳導系統周圍間質水腫或由于房室結和傳導系統的供血不足所致,經甲狀腺片治療可逆轉而消失。
3.甲減性心包積液
甲減性心包積液是由于全身水、鈉潴留,心包毛細血管黏多糖沉積,導致滲透性增高,血漿蛋白漏至腔隙及淋巴引流不暢所致。其臨床特點是:
①中老年女性多見。
②心率緩慢,一般無奇脈(脈搏在吸氣時弱,呼氣時強),即使有大量積液(一般多為300~600ml),心率仍緩慢或不增快,這與T4缺乏、竇房結細胞沖動釋放減慢、心臟對兒茶酚胺敏感性降低及心肌細胞肌凝蛋白的Ca2 -ATP酶降低有關,導致心肌收縮力下降。
③靜脈壓不高,僅在大量心包積液時方有靜脈壓增高,其程度與心包積液相比不對稱,因為積液增長速度慢,病程長,心包有充分伸展余地,心臟壓塞亦罕見。
④積液呈蛋白、細胞分離現象。積液中蛋白可達60~80g/L,細胞數少,一般在100×109/L以內,前者與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后者系非炎癥病變之故。
⑤很少發生心包摩擦音。
⑥血膽固醇升高,T4缺乏時膽固醇合成量雖減少,但其降解和排泄受阻更明顯,故膽固醇升高。
⑦心臟增大伴貧血和畏寒、皮膚干燥等甲減的表現,對T4治療反應好。
二、診斷
對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肌病診斷,除了應有甲減的證據之外,尚需有以下條件:
1.有明確的心臟病變表現,如心率減慢或心音減弱。
2.影像學檢查示心臟擴大。
3.有心電圖異常。
4.除外其他原因的心臟病。
5.上述變化經甲狀腺激素治療后好轉。臨床上若無病因可尋的心臟增大或心包積液,伴心率減慢,尤其是婦女,應考慮到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肌病的可能。基礎代謝率的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增高、血漿蛋白結合碘以及甲狀腺131I攝取率的降低,均為特異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