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眼球震顫癥狀診斷
一、癥狀
先天眼震除極個別外,幾乎都是雙眼患病,而且眼球的擺動絕大多數都是共軛性的。其臨床表現的突出特點為:發病早或發病時間不能明確確定,眼球不自主地持續跳動或擺動。
1.不自主的持續的較有規律的眼球跳動或擺動(眼球震顫)
本病的眼球震顫,一般是不能自控的,即所謂不自主的。但也有些病例,當注意力集中時,眼震可以減輕,甚至消失;更有一些病例當看近使用調節和輻輳時,眼震減輕或消失,說明調節和輻輳或視近反射(near reflex)對眼震有抑制作用。在臨床上可以看到不少病人是看近不震看遠震,機制即在于此。然而有的病人則相反,甚至有的病人表現為越緊張,注意力越集中,眼震越重或越明顯。更有極個別者,看遠不震,看近震;或看遠時的眼震較輕,看近時的眼震較重。
有一個特點似乎是先天眼震的獨有特征,即“反相OKN”(inverted OKN,反相視動性眼球震顫)。即其眼震快相與條紋鼓(striped drum)轉動的方向一致,而在正常者,眼震的慢相與條紋鼓轉動的方向相一致。此情況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在其他異常見不到如此情況。
本病的眼球震顫一般都是持續不停的,除非當睡眠時,眼震才完全停止。但也有一些病例,當放松注意力時,或看遠時,或閉眼時等,眼震即明顯減輕或消失。眼瞼閉合抑制眼震,大概不是由于阻斷注視所致,可能是由于眼瞼閉合活動的本身所致。而且在睡眠時眼震消失。
鑒于先天眼震眼球運動的特點,Dell’Osso采用精確的眼球運動記錄技術,根據波形的不同,已認定了先天眼震的40多種不同變異類型。采用眼球運動紀錄和高速攝像技術,已經能夠顯示患者眼球指向和離開視標的來回擺動情況,在如此擺動的一個時段里,眼球相對比較穩定的時間,視力最佳。頭搖或異常頭位,對眼震起到減弱作用。眼震波變平的波峰和波谷或波形的其他部分,大概代表黃斑中心凹對著視標的時間。不幸的是,許多波形均不提示震顫的病因。但是,波形分析可以顯示震顫是鐘擺型或跳動型或二者混合,并有明顯的空間和時間的不同,以及各種波形及中心凹注視期(foveation)的變化等。
本病的眼球震顫,一般都是比較有規律的、共軛的,而不是漫無規律地亂動。但在一些混合型眼震病例,其震顫雖然共軛,但規律性多半較差,往往是跳動與鐘擺混合;或是震顫方向的混合。較多見的震顫方向混合為斜向震顫與旋轉震顫的混合;或是垂直震顫與旋轉震顫的混合,可能與垂直肌和斜肌的作用方向均有旋轉作用有關。
關于眼震的方向,以水平震顫者為多,根據統計資料占97.5%,垂直震顫和混合震顫所占比例很少。
關于眼震的震型,以跳動型(jerky type)為多。所謂跳動型,即震顫由快相和慢相兩個期相組成。一般認為,快相側肌肉力量較弱,慢相側肌力較強,如合并代償頭位,面部一般都是轉向快相側,而兩眼轉向慢相側,形成典型的側視現象。跳動型水平眼震,快相在左側,慢相在右側者較多,所以面向左轉而兩眼右側視的較多。先天眼震的側視現象與電視性側視不同,前者平時走路或玩耍時就有側視表現,注意看東西可有加重,而后者,平時走路或玩耍時并無頭位異?;騻纫暚F象,只有當看電視時或注意力集中時,如看書、寫字時,才有側視現象,又稱電視性斜頸(TV torticollis)。
鐘擺型眼震(pendular nystagmus)與跳動型相比,明顯較少,二者之比,為3∶1~4∶1。不過根據統計資料,跳動性型68.2%,而鐘擺型為30.3%,可能因為收治的鐘擺型眼震病人相對較多所致。所謂鐘擺型眼震,顧名思義,震顫無快、慢相表現,兩個期相擺動速度基本相同,頗似鐘擺的擺動。
混合型眼震(mixed nystagmus),根據資料統計所占比例約為1.5%。所謂混合型眼震,已如前述,有些為跳動型與鐘擺型的震型混合,有些則是震顫方向的混合不定。由于混合型眼震的震型和震向的規律性較差,裸眼往往不易檢查清楚,一般都需通過眼震電圖(ENG)的檢查方可查清。此外,混合型眼震的視力,一般都較低下。
關于眼震的中間帶(neutral zone),很多作者都提到這個問題。所謂中間帶,是指眼震最輕的位置而言,但并無具體數量規定,在臨床應用中不太適宜。例如,某先天眼震病例,各注視方位的震頻均為每分鐘200次,僅在某一方位震頻為每分鐘198次,按照上述規定,此方位應是其中間帶,然而此“中間帶”并無多大臨床意義。因此,我們采用“休止眼位”即“零帶”(zero zone)或“零點”(null point)的規定,認為比較妥當。所謂休止眼位或說零帶或零點,是指眼震基本停止的位置。在統計資料中,有休止眼位者僅占6.3%,均為跳動型水平眼震。休止眼位在右側者明顯多于在左側者,可能和“右手優勢”(right handed)有關。
2.弱視
先天眼震性弱視幾乎都是雙眼性的(單眼或非對稱性先天眼震除外),若無斜視或屈光不正等并發癥時,其兩眼弱視程度亦大多相近。根據統計資料,弱視病例占86.7%,其中視力0.1或單眼視力不足0.1者,即重度弱視者,占20.2%(單眼視力不足0.1者占1.3%);視力0.2~0.5,即中度弱視者,占52.3%;視力0.6~0.8,即輕度弱視者,占14.2%。視力0.9或0.9以上者為13.3%。由此可見,先天眼震對視力的影響是普遍的。
弱視在先天眼震病人中是普遍的,而且多是雙眼性的,甚至是比較嚴重的,但其雙眼單視功能一般都存在,除非合并斜視者或重度視力障礙者的立體視明顯損害外,一般三級雙眼視功能都存在。先天眼震患者的立體視銳度較差與視力不良有關,與眼震參數(nystagmus parameter)無關。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X2檢驗顯示:遠、近距離SA(立體視銳)與遠、近距離F、A、I(眼震參數)均無相關性(P>0.05)。
先天眼震病人特別是典型先天眼震(typical CN)病人的色覺都是正常的,這一點是先天眼震與錐細胞功能不全綜合征(cone deficiency syndrome,CDS)的眼震相鑒別的重要點之一。
在幼小兒童時期,在他們的父母看來其視力是正常的,因其玩耍情況并無障礙,只有當其因為閱讀而需要更好的視力時,其視力的缺陷才顯露出來。一旦能合作檢查視力時,則發現大多數孩子的視力在0.2~0.5的范圍。不過,其視力可隨年齡增長而有所改善,個別甚至可達到正常。典型的先天眼震患兒或病人,視力很少有低于0.1的,如果視力達不到0.1時,必須格外小心排除病理原因。低幅眼震病人,通常有較好的視力,尤其當其表現有適應機制時,如頭搖或異常頭位等。典型的先天眼震病人,近視力好而遠視力差。此不是由于近反射減少震強所致,而是另外的機制。如震顫波形的改變或由于眼球內轉時能夠更好地使用黃斑中心凹所致。先天眼震也好,一般弱視也好,都表現為近視力好與遠視力差,這可能與視力的發育有關,因為近視力是最早發育的。一般情況下,嬰兒最早或首先看到媽媽的奶頭,以后逐漸看到媽媽的面孔等等。遠視力的發育是比較晚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育起來的,其不如近視力穩固,所以遠視力的損害往往會比近視力明顯。
先天眼震病人的視覺功能,除視力表視力減低外,對于圖形和運動的敏感性亦降低。但色覺一般都正常。
3.代償頭位
先天性眼震的代償頭位,主要表現為面部的左右偏轉。僅有少數病例表現有下頜的上抬或內收,亦有少數病例可有頭的左右傾斜。根據統計資料,先天眼震有代償頭位者占66.2%,其中以水平跳動型眼震者為多,占代償頭位者的88.1%。而跳動型眼震的代償頭位,幾乎均表現為面部轉向快相側,僅有個別者例外。由于跳動型眼震,快相在左側者較多,所以,其代償頭位以顏面左轉者為多;少數快相在右側者,其顏面轉向右側。有個別水平震顫者或個別跳動型水平震顫者,其休止眼位或震顫最輕的位置不是在側方,而是在下方或上方,這類病人,其代償頭位即表現為下頜上抬或內收,類似跳動型垂直眼震。在跳動型垂直眼震,或休止眼位在下方或上方的其他眼震病例,其代償頭位均表現為下頜的上抬或內收。在旋轉眼震,可表現為頭的左右傾斜,例如左旋眼震(左旋為快相)頭向左傾,右旋眼震(右旋為快相)頭向右傾。在鐘擺型眼震,有些也可有代償頭位,一般都是表現為面部轉向震顫較重的一側,而兩眼轉向震顫較輕的一側(中間帶)。另外,還有一些病例,表現頭的擺動或搖晃等異常。
4.代償性頻繁瞬目
少數先天眼震病人,可表現頻繁眨眼,越注意觀看目標,兩眼越眨的頻繁,既快又頻,與精神緊張明顯有關。一些病人皆于眼震手術后第1次換藥,其頻繁眨眼現象即完全消失,說明此種異常動作與眼球的震顫有關,很有可能是一種代償機制。此種現象主要見于高頻率跳動型眼震病人,特別是高頻中幅,震強較大,無明顯代償頭位,視力又不太差的患者。其眨眼頻率與眼震頻率成正比。當精神緊張消失后或不注視時,此種頻繁眨眼動作亦隨之消失,但眼震依然存在,此乃與眼瞼眼震鑒別之點。
二、診斷
區分先天眼震或非先天眼震,必須有明確的診斷標準。根據現有診斷技術,一般規定有如下標準。
1.發病早 自幼即眼球震顫,或發病時間不明確。
2.無晃視感(oscillopsia) 即視物無晃動感,即使眼震相當嚴重,視物亦無晃動感,這是診斷先天眼震的主要標準。
3.眼球的不自主持續擺動或跳動 比較有規律,不是漫無規律的眼球亂動,與視障性眼震不同。
4.眼球轉動無障礙 運動無受限情況,無眼部畸形或其他先天異常。
5.一般日常生活活動無明顯障礙 雙眼視力和矯正視力一般都在0.1以上。色覺正常。如不合并斜視,一般都有三級雙眼視功能。
6.無平衡失調和眩暈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和前庭功能障礙癥狀。
7.閉眼或在黑暗中睜眼 眼震消失者屬先天眼震,但先天眼震不全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