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消化道癥狀
多數病人具有慢性腹瀉,脂肪瀉等吸收不良癥狀,如糞便色淡,油脂狀,惡臭,每天排便2~3次,也可每天1次,但便量很多,腹瀉可間歇性加重,變為水樣便,易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但少數病兒可無腹瀉,甚至發生便秘,病兒多有厭食,但偶見食欲反增加,其他癥狀尚有嘔吐,腹痛,腹脹及脫肛等。
2.生長發育落后
由于吸收不良身高,體重常明顯落后,生長速度緩慢,肌肉消瘦,尤以肢體近端明顯,約30%病兒可并有牙釉質發育不良,停食麥膠蛋白后,也可恢復。
3.其他營養缺乏癥
常見的有由于鐵,葉酸吸收不良致營養性貧血,病兒表現面色蒼白,由于蛋白吸收不良及失蛋白腸病,可致低蛋白血癥,嚴重時致營養不良水腫,脂肪吸收不良可致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引起維生素A,D,E及K缺乏的相應癥狀。
4.精神癥狀
可有煩躁,性格改變及睡眠紊亂等, 病兒多有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實驗室檢查異常,如糞脂增加,血清胡蘿卜素降低,木糖吸收試驗減少,血紅蛋白降低,低蛋白血癥,及脂溶性維生素缺乏癥的檢查所見,但這些異常只能證明存在吸收不良,并不能肯定吸收不良是由本病所致。
二、診斷
1.活檢:小腸黏膜活檢有乳糜瀉特征性病理改變。
2.飲食療法:飲食療法即飲食中去除一切含麥膠的食物后,癥狀迅速消失,體重開始增長,在未獲取小腸黏膜標本前,不宜先采用飲食治療,因一旦癥狀改善,難以肯定是自然恢復,還是飲食療法的效果,具備上述二條即可初步診斷為本病。
3.誘發試驗:誘發試驗陽性,即重新試給含麥膠蛋白的飲食后,無論癥狀是否復發,小腸病理改變又重現,即可確診為本病,2歲以上病兒是否需作誘發試驗尚有爭論,2歲以下 一般都主張進行,因為此年齡一些其他疾病也可引起類似的小腸病理改變,誘發試驗應在開始飲食療法后2年,待小腸黏膜病理改變完全恢復正常時再進行,為了避 免出現嚴重癥狀,可給少量麥食,如每天1~2片面包,多數病兒可以耐受,常需2年或2年以上腸黏膜才重新出現典型病理改變,近年發現,未經治療的病兒血 C3補體偏低,不足半數病兒IgM降低,血清抗麥膠蛋白IgA抗體,抗網硬蛋白(reticulin)抗體及抗肌內膜(endomysium)抗體可呈陽 性,敏感,特異性均較高,結合小腸活檢即可診斷,這些抗體在飲食治療后可消失,誘發試驗又可重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