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檢查
1.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迅速下降至<100*109/L,病情加重隨之下降可達50*109/L。血小板下降示血凝因子消耗的簡便方法,血小板計數<150*109/L為血小板計數少,不能除外DIC。
2.血纖維蛋白原測定
DIC的過程,是血漿維蛋白原經內外促凝物質的作用轉變為纖維蛋白,血液不斷發生凝固,同時已形成的纖維蛋白,因為纖維蛋白溶酶活性增加而被溶解,故DIC主要顯示為血纖維蛋白原過少癥(hypofibrinogenimia),一般低于1.6g/L;重癥可低于1g/L。
3.凝血酶原時間測定
為外源性凝血系統初篩試驗,由于Ⅰ、Ⅱ、Ⅴ、Ⅶ、Ⅹ因子消耗,從而使纖維蛋白溶酶活性增強FDP增多。故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正常為13s,如延長3s以上則為異常。
4.優球蛋白溶解試驗(euglobulin lysis test)
此試驗是除去血纖維蛋白系統的溶解物質,了解纖維蛋白溶解活性的。正常值2~4h,纖溶亢進時則<120min。
5.血漿魚精蛋白副凝固試驗(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n test,3P試驗)
正常時血漿內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復合物含量極少,3P試驗陰性。DIC時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增多,硫酸魚精蛋白(魚精蛋白)可使之分解,單體復合物自行聚合成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凝塊而成膠凍狀,此過程稱之為副凝固現象,3P試驗為陽性。但當纖溶亢進時,纖溶酶作用增強,纖維蛋白被降解為D、E碎片時,則3P試驗為陰性。故3P試驗可預測DIC不同階段。
6.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
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繼發纖溶期,因血小板、凝血因子消耗、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產生過多,正常40~80μg/ml,DIC>40~80μg/ml。
7.全血凝塊試驗
若無纖維蛋白原檢查條件,可參照全血凝塊試管法:取患者血2~5ml放于小試管中,將其置于傾斜位,觀察血凝固的時間。血凝固的標準是血凝塊經搖動亦不松散,從而推測血纖維蛋白原含量。
8.纖維蛋白溶解試驗
將正常人已凝固的血2ml加入患者2ml血中,30~40min。正常人血凝塊破碎,表示患者纖溶活性亢進。
9.纖維蛋白肽(FP)A/B在凝血酶作用下最早從纖維蛋白原釋放出來
可作為凝血亢進的早期指標。放免法測定,正常人FDA含量<9g/L,DIC早期升高達10~100倍,FPB<2,DIC增高。FPB β15~42,41~42肽段是纖溶亢進靈敏指標。
10.D-二聚體是膠聯蛋白在纖溶酶作用下
所產生的一種特異性纖維蛋白降解物,它既可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又可表現纖溶酶的活化,故可作為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指標之一。現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假陽性明顯降低。Bick等研究顯示D-二聚體試驗敏感性94%,特異性80%,在診斷預測DIC時陽性預測值100%。
11.抗凝血酶-Ⅲ(AT-Ⅲ)是機體內最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劑
由于持續凝血和活化的中性粒細胞所釋放彈性蛋白酶的降解,以及AT-Ⅲ生成的減少。故AT-Ⅲ減少可診斷DIC。并可作抗凝血療效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