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乳腺癌檢查
1.癌胚抗原(CEA):
乳腺癌術前檢查約20%~30%血中CEA含量升高,而晚期及轉移性癌中則有50%~70%出現CEA高值。CEA與治療反應呈一定正相關,且CEA值增高時提示病變進展,降低時好轉,故目前常作為預后及隨訪指標。
2.降鈣素
乳腺癌患者中38%~100%有血漿降鈣素的上升,但在早期者僅25%有上升。
3.鐵蛋白
血清鐵蛋白反映體內鐵的儲存狀態,在很多惡性腫瘤中有鐵蛋白升高,乳腺癌術前約42%升高,且與病期有關,治療后有復發者鐵蛋白亦升高。
4.單克隆抗體
CA153對乳腺癌診斷符合率為38.3%~57%,對早期診斷尚有困難。
CA153為乳腺癌的二株MCAB識別的糖類抗原,乳腺癌和卵巢瘤的陽性率較高,正常人血清濃度為5.7~28.4IU/ml,正常上限為28FU,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診斷和療效監測。
5.2-微球蛋白放免檢測
2-mG屬一種小分子蛋白,某些腫瘤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可能與腫瘤病人免疫功能失調有關,故可用于協助診斷腫瘤,如肝癌、乳腺癌等,正常血清2-mG含量為2.12—0.46g/ml。尿2-mG為147g/ml。2-mG在多種腫瘤中均可增高,乳腺癌陽性率為11%~55%。
6.某些乳腺癌組織中乳酸脫氫酶譜明顯改變
陽離子同工酶LDH-5和LDH-4增加,乳腺癌患者血清中呈相似結果。凡術前做過乳房攝片或乳房活檢的乳腺癌患者,63%呈LDH-5或LDH-4升高,乳腺癌轉移患者血漿中83%呈這種酶譜。乳房切除術后,經LDH同工酶預測出復發者占69%,而正常酶譜的患者中82%仍無復發的證據。
7.X線檢查
是診斷乳腺癌的常用方法,包括鉬靶X線攝影和干板攝影,是目前符合率較高的診斷方法,以前者為多用。
1)乳腺癌直接征象
①腫塊影:一是乳腺癌最常見、最基本X線征象,臨床發現的乳腺癌中85%~90%的病例有此征。
A.腫塊的形狀:可呈團塊狀、星形、結節狀、不規則形、分葉狀等,以前者最多見,約占45%。
B.腫塊的邊緣:有3種主要形式,毛刷狀邊緣、模糊邊緣、光整邊緣。
C.腫塊的密度:一般腫塊的密度較乳腺腺體的密度高,腫塊較大時可出現密度的不均。
D.腫塊大小:X線上測得的腫塊大小較臨床上觸及腫塊小,這是診斷乳腺癌的可靠依據,因為觸診所及腫塊的大小往往包括了癌腫周圍水腫、炎性浸潤及纖維化部分。一般良性病變的X片的測量值符合或大于臨床所觸及。
②鈣化:這是乳腺癌的又一重要特征。在病理切片中鈣化出現率達70%以上,X線片中占40%以上。乳癌的鈣化在X線片上有3個特征:
A.線狀、短桿狀或蚯蚓樣鈣化,多發生于導管內。
B.泥沙樣鈣化,多發生于腫瘤外圍的腺泡內。
C.圓形、卵圓形或團簇樣鈣化,多發生于腫瘤的壞死區。以上鈣化從幾個到數十個不等,一般成堆分布,有聚集的傾向,每一個鈣化點多呈不規則形態,密度可濃可淡,各個鈣化點的密度也不完全一致。成堆的細小鈣化有助于乳腺癌的診斷。小葉內鈣化常是小葉原位癌的惟一征象。
2)間接征象
①血管異常
患乳血管管徑較健側粗,病灶周圍的多數小血管叢、或病灶區出現較大的引流靜脈。有人認為雙乳靜脈粗細比例大于1∶4時,應考慮患乳腺癌可能。
②透亮環
腫塊與癌周結締組織反應性充血、水腫、滲出與正常乳腺組織三者的密度不同,X片表現為腫塊密度增高影的外圍,有一密度低于腫塊和外圍乳腺組織環形透亮帶。
③厚皮征
早期見皮膚脂肪層變模糊,韌帶增寬或幾條纖維增粗;以后見皮膚增厚。皮膚改變先局限于腫瘤區域,以后可發展至幾乎累及全乳,當癌腫反應性纖維化及收縮時,出現皮膚的扁平或酒窩征改變。
④乳頭內陷
單側者對臨床診斷意義較大,當乳頭完全凹陷時形成漏斗征&。
⑤導管擴張:在癌浸潤大導管時,導管變粗且有陰影增強表現,有時可以看到腫塊與乳頭之間被大導管連接起來的“癌橋”。癌灶侵及導管時或有癌栓形成導致導管極度擴張向臨近導管浸潤,互相粘連;收縮以后導管變形,形成條柱狀大導管相。
⑥塔尖征
系乳腺實質被癌腫侵犯及牽拉后所致,表現為乳腺腫瘤的頂端出現向脂肪內伸展的細條索狀致密影,其下方與腫瘤連接。
⑦乳房后間隙改變
深部乳腺癌可早期侵及淺筋膜的深層,導致乳房后間隙的透亮區消失。
⑧乳房形態改變
乳腺癌沿導管及腺體浸潤時可致乳房變形,表現出各種形態。
⑨牛角征
s韌帶受浸潤后變粗并發生牛角樣彎曲。
早期乳腺癌的X線表現特征為:不規則小結節影、邊緣毛刺,并有或無泥沙樣鈣化,局限性結構扭曲,導管不對稱或單支導管擴張。
不同組織類型的乳腺癌的X線表現,因乳腺癌的組織學不同而有差異,有各自的特征。
據統計,毛刺狀腫物和透光環腫物是乳癌診斷的重要征象,陽性率占97%,分葉狀腫塊占70%。各間斷征象的診斷陽性率大都在90%以上。晚期乳癌的征象大都是多項合并出現。
8.乳腺導管X線造影
導管內上皮的惡性增生,可以完全阻塞導管,發生在末端導管和腺泡上皮的癌,常常見不到導管的梗阻,但是導管壁有充盈缺損和不規則的改變以及在極小的導管分支區見到惡性的微小鈣化點。有時也可以見到導管遠端突然中斷,斷端不整齊,也可表現為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阻塞。擴張導管末端的病理性腫塊,可使其周圍的導管受壓和移位,邊界也參差不齊。
9.超聲檢查
乳腺癌的聲像圖的一般表現為:
①腫塊內部回聲低弱,不均勻或粗糙性不均勻,常有顆粒樣鈣化斑點,多數聲影不典型;
②邊緣凹凸不平或有角狀突起,邊界不清;
③癌腫向周圍組織浸潤而形成周邊強回聲帶;
④乳腺癌的縱徑與橫徑之比一般大于1;
⑤后方多數等回聲,無彗星尾征,少數有聲衰減;
⑥正常乳腺結構被破壞及腫塊上方局部皮膚增厚或凹陷;
⑦中晚期腫塊較大,腫物侵犯皮膚、胸大肌或遠處轉移,轉移灶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的均勻性低弱回聲。
其中浸潤性導管癌之腫塊邊界不整齊,有蟹足樣浸潤,內部為中等回聲,不均勻,常伴有壞死液性暗區;髓樣癌腫塊呈圓形,內部呈等回聲或部分無回聲區,后方有聲衰,邊界較光滑;硬癌腫塊邊界含糊不清,內部回聲增強,不均勻,腫塊后方有聲衰減;乳腺肉瘤腫塊較大,邊界清楚,可呈分葉狀,內部回聲低弱,后方聲衰不明顯。
乳腺彩超檢查,可提高乳腺癌診斷的敏感性、準確性,對放、化療的前后檢測、預測療效及預后有一定幫助。
10.液晶熱圖檢查
乳腺癌的熱圖表現多見:大于腫塊邊緣不齊的熱區,或有延伸的異常血管熱圖形。常合并或單獨出現異常血管熱圖形,如增多、加粗、迂曲及管徑不均、細分支的血管網、血管中斷或梗阻、星點熱及單側熱乳暈伴放射伸展的血管熱圖形等。
液晶熱圖診斷乳腺癌確診率為75%~80%,其操作簡便、無損傷,為普查篩診之首選方法,對乳癌的早期診斷有較高的敏感性。
11.近紅外線掃描檢查
乳腺癌為灰影較黑的實性腫塊影,癌灶體積越大,位置越表淺,其陰影灰度越低,周圍界限不清,形狀不規則,病灶附近可見血管管徑增粗、數目增多、走行紊亂,甚至扭曲中斷等。
目前主要用于診斷乳腺癌和鑒別乳腺病灶的良惡性,符合率約77%~88%。其無損傷,簡捷直觀,并有攝像、記錄等功能,與其他方法聯合應用,可提高診斷符合率。
12.乳腺冷光透照儀檢查:乳腺癌透照圖像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暗區,境界不清,一般中央暗,邊緣清,或呈不均勻改變。部分較小的黏液腺癌、髓樣癌暗區可不明顯,若乳癌大小如蠶豆時,冷光透照可呈現一片漆黑,暗區大小與包塊大小相近。病灶區血管增多且紊亂,四周血管向暗區集中,或向暗區迂曲,牽拉成角,或血管在病灶區突然中斷,推動包塊可見血管隨暗區同步移位。
13.CT和MRI檢查
可作為乳腺攝影的補充,而不作為常規方法,可用于不能捫及的乳腺病變活檢前定位,檢查乳腺后區、腋部及內乳淋巴結有無腫大,有助于制訂治療計劃。
乳腺癌CT平掃,多數癌腫表現為不規則形腫塊,個別可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多為1~4cm,邊緣不光滑或部分光滑,呈分葉狀,可見長短不一、分布不均的毛刺。較大的癌腫,中央壞死液化后可顯示為低密度。增強后掃描一般表現為明顯強化,可均勻或不均勻。一般認為增強前后CT值增高到50Hu或更大,則診斷為乳腺癌的可能性更大。應用CT平掃和增強掃描,診斷乳腺惡性病變的準確性可達97%,一般可以檢查到直徑為6~8mm的癌腫。曾有報道CT診斷1例直徑為2mm2mm的隱性乳腺癌。
乳腺癌在T1加權圖像上,癌腫表現為低信號區。在T2加權圖像上呈高信號,信號強度超過正常導管腺體組織,低于脂肪組織。黏液腺癌其信號強度明顯增高,類似于脂肪。硬癌信號強度低。炎性乳腺癌表現為大片狀邊界不清的高信號影,正常乳腺實質結構消失,類似于急性乳腺炎。用Gd-DTPA增強后掃描,黏液腺癌顯示最快和最明顯的增強,導管癌、小葉癌、髓樣癌和硬癌的增強速度和增強程度呈逐漸遞減的趨勢。增強后,癌腫的輪廓更清楚,大多數病例可以顯示腫塊的邊界。彌漫浸潤性癌表現為癌腫及其周圍組織彌漫性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