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轉移癌檢查
1.EB病毒(EBV)抗體檢測
其中VCA-IgA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稍差,而EA-IgA的敏感性較高,但特異性較高。患者血清中EBV抗體呈陽性,特別是來自鼻咽癌的高發地區,應重點檢查鼻咽部。
2.淋巴結組織病理檢查
常用方法有穿刺抽吸和活體組織檢查兩種。
(1)穿刺抽吸法:簡單易行,創傷小,可獲得病理標本和區分病理類型如:腺癌或鱗癌,臨床較常采用。由于取得的組織少,診斷上有局限性。
(2)淋巴結手術切除法:通常避免做切取活檢,對疑為惡性病變,但近期內反復各種檢查未找到原發灶者,或經穿刺檢查失敗或診斷仍未明確時采用。最好選1個2~3cm大小,比較活動的淋巴結,將整個淋巴結切除送病理檢查,對明確病理分類和分型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特別是淋巴瘤的分型。
(3)可疑原發部位黏膜的隨機活檢:
根據淋巴結轉移部位和病理類型,推測潛在原發灶部位,即使檢查看不到腫瘤,就做隨機活檢。Mendenhall回顧性分析了130例原發灶不明的頸部轉移性鱗癌結果為:對于沒有臨床和影像學證據的病例,經鏡檢活檢原發灶的檢出率為17%;如果有臨床或影像學其中1項提示的病例,其經活檢原發灶的檢出率增加至52%~56%;如果臨床和影像學均有提示的病例,則原發灶檢出率可達65%。
無論上述何種方法,只應在近期內反復尋找原發灶而未能確診者,才可以考慮進行。如行之過早或輕率地進行,可發生以下一些不良后果:促使病灶擴散和癌細胞在切口內的種植;破壞正常組織結構,形成瘢痕粘連,妨礙日后頸廓清術的進行;擾亂和減少局部血運,降低日后放療的敏感性;推遲原發灶的尋找和治療;使患者產生假安全感,喪失警惕,給隨訪觀察帶來困難。
3.超聲檢查
(1)B超:聲像圖呈現多個大小不等的低回聲結節。有時結節互相融合。因超聲可以明確提示頸部淋巴結腫大。但病理定性常較困難,需結合臨床。
(2)彩色多普勒:除可進一步了解頸部淋巴結的情況為分期提供依據外, 彩色多普勒檢查也可發現腮腺、甲狀腺的微小病灶以及來自乳腺、縱隔、腹部、盆腔的原發灶。
4.消化道造影
患者可能無消化道癥狀,應根據患者所在地區特點進行食管鋇餐等影造檢查,發現部分食管癌患者。
5.胸片及乳腺像
對于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應重點檢查肺,女性患者還應照乳腺像或行乳腺超聲檢查。
6.CT和MRI檢查
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尋找原發灶的檢查手段。如疑為頭頸原發,應重點查頭頸部;對于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病例,應進行胸部、腹部和盆腔掃描。增強MRI,采用不同序列和功能成像可發現口咽、下咽病變及咽后淋巴結、咽旁間隙的微小病灶以及甲狀腺和縱隔病變,而且可對頸部轉移淋巴結的大小、部位、有無壞死、與周圍組織及血管間的關系進行觀察,并且為分期提供較精確的依據。
7.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 PET是利用腫瘤細胞的高代謝和增殖迅速的特點,將集聚在細胞內的FDG通過正電子斷層掃描技術進行成像,也即FDG集聚越多,細胞的代謝活性就越高。
以此將腫瘤組織和正常組織區分開來。但是,在頭頸部腫瘤,PET總的診斷準確率為69%,而臨床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未查出原發灶的病例,PET的檢出率低于25%,而且精確定位較為困難。對于胸、腹部腫瘤PET的檢出率略高,但由于費用較貴,一般不推薦將PET作為尋找原發灶的常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