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先天性膽道閉鎖鑒別
主要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新生兒肝炎
本病與新生兒肝炎的鑒別最困難。約20%的新生兒肝炎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膽道完全性阻塞,有阻塞性黃疸的表現。除黃疸不退外,也可有尿色加深,灰白色糞便,極似膽道閉鎖。但此類病兒大部分肝外膽管正常,很少脾腫大。經一般治療有80%可痊愈。多數新生兒肝炎經4~5個月后,由于膽汁疏通排泄,黃疸逐漸減退,所以通過長時間的臨床觀察,可做出鑒別診斷。但是膽道閉鎖于生后2個月內,若能接受膽道重建手術治療,一般可以獲得良好的膽汁引流效果。而超過2個月行手術時,膽汁性肝硬化常已造成不可逆的肝臟損害,盡管可以重建膽道,但預后不佳。膽道閉鎖與新生兒肝炎臨床鑒別的要點:
(1)性別:
肝炎男嬰比女嬰多,而膽道閉鎖女嬰較男嬰多。
(2)黃疸:
肝炎一般較輕,黃疸有波動性改變,膽道閉鎖的黃疸為持續性加重,無間歇期。
(3)糞便:
肝炎為黃色軟便,膽道閉鎖較早出現白陶土色便且持續時間較久。
(4)體征:
肝炎者肝大不及膽道閉鎖,膽道閉鎖者肝常在肋下4cm以上,質堅韌,邊緣鈍,常伴脾腫大。
(5)病程:
新生兒肝炎于生后半年,多能逐漸好轉、痊愈,而膽道閉鎖少有活1年以上者。
2.新生兒溶血癥
在我國主要病因是ABO血型不合,而Rh血型不合者少見。此癥早期表現與膽道閉鎖相似,有黃疸、肝脾腫大等,但其特點是在出生時,嬰兒皮膚呈金黃色,有顯著貧血表現,肌張力松弛及神經系統癥狀,產生核黃疸可危及生命。末梢血象檢查有大量有核紅細胞,隨著病兒長大,血象多自行或在輸血后恢復正常,黃疸逐漸減輕。糞便色澤正常。
3.母乳性黃疸
一般在生后4~7天黃疸明顯加重,2~3周黃疸漸減輕,維持低水平3~12周,停止哺乳2~4天后,高膽紅素血癥迅速消退,哺乳停止后6~9天黃疸消失,本病臨床上無肝脾腫大及灰白色糞便。
4.先天性膽總管擴張癥
本病亦可在新生兒時期出現黃疸,多為囊腫型,常以腹脹或上腹部包塊而就診,B型超聲可見膽總管囊性擴張。當囊腫較小而不易捫及時,臨床上有誤診為膽道閉鎖者。
5.膽總管下端淋巴結腫大壓迫及
上部腸道梗阻所致黃疸 肝外膽管附近的腫物或膽總管下端旁淋巴結腫大,可以壓迫膽道而發生阻塞性黃疸,這類病例膽總管及膽囊皆有輕度擴張,可經B型超聲證實。此外,先天性十二指腸閉鎖、環狀胰腺及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等部分病例亦可并發黃疸,此類疾病除黃疸外,臨床上有原發病的表現,不難鑒別。
除上述黃疸病兒外,亦應與感染性黃疸及酶代謝異常所引起的黃疸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