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鑒別診斷
1、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
由于頸部突然的過度活動或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而引起,也是慢性頸痛的常見病因之一。其能急性發病,也可慢性發病。主要癥狀為頸痛,活動受限,猶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及枕部,常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很少兩側同時發生,發作間隙可毫無癥狀。查體見頭頸常處于僵直位,下位頸椎棘突及肩胛骨部有壓痛,頭向后并側向患者側,頭頂加壓即可引起疼痛,并向手部放射,牽拉患側上肢可引起疼痛。X線平片可見椎間隙變窄,呈退行性變。脊髓造影 CT掃描和MRI均可見突出的椎間盤。單純椎間盤突出癥容易和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叛變相鑒別。但如果兩者同時存在則易發生漏診和誤診。因此對有效治療椎間盤疾病后不能緩解慢性頸痛者,則應考慮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是否存在。
2.頸部軟組織勞損
主要為單純頸部肌肉酸痛與不適,無傳導或放射至他處感,大多由于工作疲勞反應所致。若稍作休息或對抗性反向肌肉活動(如長期低頭轉變為仰頭活動),即可迅速恢復疲勞而癥狀消失。疼痛程度與調節肌肉活動效果,往往與病程長短成正比。大部分患者勞損癥狀來自頸后部肌肉及韌帶。有時與骨關節疾也混雜在一起,此時應注意區分。治療應從工作和生活的習慣、體位和姿勢平衡來糾正。適當的理療、體療、按摩對患者頗有益處。有急性加重者宜頸部制動,口服止痛藥和鎮靜劑治療。必要時可行1%普魯卡因痛點封閉。
3.緊張性頭痛
頭痛一般位于雙側,可累及整個頭部。性質為鈍痛,呈典型的緊縮性或壓迫感,程度為輕度或中度,并不因日常活動而加重。頭痛反復發作,每月不超過15天,可有惡心、畏光或怕聲三大癥狀之一。體檢一般無陽性體征,第三枕神經阻滯試驗無效。
4.肩關節周圍炎
該病多發年齡為50~60歲之間。發病緩慢,逐漸出現肩關節疼痛及關節的活動受限。常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臨床過程,即: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發展,繼而疼痛逐漸減輕乃至消失,關節活動也逐漸恢復。整個病程較長,常需數月或數年之久,肩關節周圍有很多壓痛點,X線檢查無陽性表現,肩關節周圍痛點阻滯或腋神經阻滯有效。
5.神經宮能癥
青年女性多見,癥狀夸張而無陽性體征,詢問病史及查體時轉移注意力癥狀可明顯減輕,暗示療法可明顯有效,運用脊神經后內側枝神經阻滯后可能會永久性疼痛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