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壓迫癥鑒別診斷
1.脊髓壓迫與非壓迫的區別
脊髓壓迫癥的早期常有根痛癥狀,因此,需與能引起疼痛癥狀的某些內臟疾病相鑒別,例如心絞痛、胸膜炎、膽囊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腎結石等。通常是一時性混淆,一般經對癥藥物治療和神經系統檢查發現有脊髓損害的體征,便可鑒別。當出現脊髓受壓體征之后則需進一步與非壓迫性脊髓病變相鑒別。
(1)脊髓蛛網膜炎:本病起病緩慢,病程長,癥狀時起時伏,亦可有根痛但范圍常較廣泛。緩解期內癥狀可明顯減輕甚至完全消失。脊柱X線平片多正常。腦脊液動力試驗多呈現部分阻塞,伴有囊腫形成者,可完全阻塞。腦脊液白細胞增多,蛋白質可明顯增高。脊髓造影可見造影劑在蛛網膜下隙分散成不規則點滴狀、串珠狀,或分叉成數道而互不關聯。形態特殊,易于識別。
(2)急性脊髓炎:起病較急,常有全身不適、發熱、肌肉酸痛等前驅癥狀。脊髓損害癥狀往往驟然出現,數小時至數天內便發展到高峰。受累平面較清楚易檢出,肢體多呈松弛性癱瘓,合并有感覺和括約肌功能障礙。應與無明顯外傷的急性椎間盤突出作仔細鑒別。脊髓炎者脊髓蛛網膜下隙無阻塞,腦脊液白細胞數增多,以單核及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亦有輕度增高。若細菌性所致者以中性白細胞增多為主,蛋白質含量亦明顯增高。
(3)脊髓空洞癥:起病隱襲,病程長。早期癥狀常為手部小肌肉的萎縮及無力。病變多見于下頸段及上胸段,亦有伸展至延髓者。多數病例屬脊髓胚胎發育異常。病變特征是在脊髓中央管附近有一長形空洞,其周邊有神經膠質增生。因此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是病變水平以下感覺分離,即痛、溫度覺缺失,觸覺及位置、振動覺保存。下肢有錐體束損害體征。根痛少見,皮膚營養改變常很顯著。可有家族史。腰穿無阻塞現象,腦脊液檢查一般正常。
(4)脊柱骨關節肥大性改變:多見于中年以上患者。病變以頸下段及腰段最常見。頸段者初期有上肢手部麻木或肩部酸痛、沉重感等癥狀,棘突或棘突旁有壓痛。癥狀常因頸部位置不當而加重,嚴重者出現手掌肌群萎縮。彈指(Hoffmann)試驗陽性。轉動頭位時可發生頭暈或眩暈等椎基動脈缺血癥狀。X線平片可見明顯骨關節肥大性改變,脊柱生理彎曲消失,呈強直狀,腰椎常見側突。腦脊液檢查一般正常。部分病例可伴有椎間盤突出,蛛網膜下隙呈不完全阻塞現象,腦脊液蛋白質含量亦相應增加。
(5)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為一種變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細胞、延髓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因此以運動障礙為主,一般無感覺障礙。早期可有根痛,其特征性表現是上肢手部肌肉萎縮和舌肌萎縮,嚴重者有構音困難。病變以上運動神經元為主時,腱反射亢進。脊髓腔無阻塞,腦脊液常規、生化檢查正常。
(6)脊髓壓迫癥合并幾種少見的臨床癥狀:
①壓迫病變在高位頸段時,常伴有腦神經麻痹,特別枕大孔區脊顱型腫瘤,如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聳肩無力,當三叉神經脊髓束受壓迫時則有頭面部痛覺減退,角膜反射減弱。偶見于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脊髓腫瘤同時伴有位聽神經瘤者。
②水平眼震亦多見于脊顱型腫瘤,由于壓迫內側縱束(該束主要協調眼球運動,可自中腦下達T1水平),或因病變影響小腦,或血循環障礙導致水腫等。
③脊髓腫瘤伴有視盤水腫,以腰骶部腫瘤較常見,但總發生率并不高。臨床檢查除發現腦脊液蛋白質增高外,顱內并無異常,腫瘤切除后視盤水腫消失。可能原因為腫瘤影響了腦脊液吸收或同時伴有腦脊髓病理性分泌增加所致。
上述少見情況,在鑒別診斷時宜注意。
2.脊髓壓迫平面定位
早期的節段性癥狀,如根痛、感覺過敏區、肌肉萎縮以及腱反射減退或消失,均有助于壓迫平面的定位。因此必須熟悉脊髓節段與脊柱關系,脊髓節與支配的肌肉、各淺反射和肌腱反射中樞的節段位置。此外感覺障礙平面對定位亦屬重要。一般說,感覺減退較輕區與感覺過敏帶之間的界線,代表受壓節段的上緣。而能引起防御反射區域的上界常可代表脊髓受壓的下緣。脊髓造影或CT、MRI檢查則可準確做出定位診斷。
3.髓內壓迫與髓外壓迫的鑒別
臨床癥狀出現的順序可作鑒別的參考,如根痛,運動、感覺障礙的向心與離心發展,括約肌功能障礙的早晚等等。但僅憑臨床鑒別,有時難免出現較大誤差,因此手術前還得靠脊髓造影、CT或MRI檢查來確定。
4.確定壓迫病因性質
對病變性質的分析,有助于手術前準備和預后估計。一般髓內或髓外硬脊膜下壓迫以腫瘤為最常見。髓外硬脊膜外壓迫,則多見于椎間盤突出,腰段、頸下段多見,常有外傷史。炎性壓迫,如硬脊外膿腫,發病快,伴有發熱等其他炎癥特征。血腫壓迫,常有外傷史,癥狀、體征進展迅速。轉移性腫瘤,如肉瘤、淋巴肉瘤等,起病較快,根痛明顯,脊柱骨質常有明顯破壞。綜合病史、臨床體檢和輔助檢查資料,認真分析,多數病例手術前可得出正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