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脂肪吸收不良鑒別診斷
1.糖吸收不良(sugar malabsorption)
正常人乳糖攝入后被小腸黏膜刷狀緣的乳糖酶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各種原因造成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使牛奶中特有的乳糖不能在小腸內(nèi)充分水解和吸收,造成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糖吸收不良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引起原發(fā)性糖吸收不良的疾病有先天性乳糖吸收不良,蔗糖-異麥芽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等。而引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和刷狀緣損害的疾病,如病毒性腸炎,慢性腹瀉病,蛋白-熱量營養(yǎng)不良,免疫缺陷病,小腸手術后等,均可引起繼發(fā)性糖吸收不良。
糖吸收不良出現(xiàn)臨床癥狀和體征者,稱為糖耐受不良(sugar intolerance),其臨床表現(xiàn)為患兒進食乳類食品后出現(xiàn)滲透性腹瀉,為水樣便,糞脂不增加,糞便酸臭,有泡沫,常有腹部不適,腹脹,排氣增多的表現(xiàn),嚴重者出現(xiàn)水,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紊亂,一旦停食乳類食品或除去不耐受的糖類,腹瀉癥狀可迅速緩解,此為本病的特點之一。
糖吸收不良的實驗室檢查:
(1)糞便pH常<5.5,提示糖吸收不良。
(2)糞便還原糖測定(fecal reducing sugar determination):Clinitest試紙,改良班試劑或醋酸鉛法可進行還原糖測定,如≥0.005提示糖吸收不良。
(3)糖-呼氣試驗(sugar-expiratory test),正常人對絕大多數(shù)可吸收的糖類在到達結(jié)腸前可完全吸收,而腸道細菌發(fā)酵代謝未被吸收的糖類是人體呼氣中氫氣的惟一來源,利用這一原理可測定小腸對糖類的吸收不良,攝入某種試驗糖前后,測定呼氣中的氫氣或14CO2,攝入試驗糖后,呼氣氫升高或呼氣14CO2降低表示對該試驗糖吸收不良。
(4)小腸黏膜活檢雙糖酶活力測定:糖吸收不良者,一種或數(shù)種雙糖酶活性降低。
(5)乳糖耐量試驗(lactose tolerance test):口服乳糖50g,每30min抽血測血糖,共2h,正常人在口服乳糖后,比空腹血糖增加1.1mmol/L(20mg/dl)以上;乳糖酶缺乏者血糖曲線低平,并出現(xiàn)乳糖不耐受表現(xiàn),本試驗因需多次抽血,近年來已少用。
2.蛋白質(zhì)吸收不良(protein malabsorption)
單純的蛋白質(zhì)吸收不良罕見,一般均在腸黏膜廣泛受損時,與脂肪或糖吸收不良同時發(fā)生,其臨床表現(xiàn)是糞便顏色淺,有臭皮蛋氣味,并出現(xiàn)與低蛋白血癥有關的癥狀,如水腫,腹水等,而尿蛋白常陰性。
蛋白質(zhì)吸收不良的實驗室檢查:
(1)血清總蛋白,白蛋白降低而無尿蛋白增加。
(2)靜脈注射25~50U 51Cr(鉻)標記的白蛋白,然后測定96h內(nèi)糞便中51Cr的排出率,正常值為0.001~0.007,如排出增多,提示蛋白吸收不良。
(3)測定糞便中的α1抗胰蛋白酶,α1抗胰蛋白酶在胰酶中不被分解,即使排泄到糞便中仍較穩(wěn)定,故通過測定血和糞便中的α1抗胰蛋白酶的濃度可獲知蛋白質(zhì)漏出的程度,干糞中正常值為0.8~1.0mg,>2.6mg為蛋白質(zhì)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