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淀粉樣物質在器官組織細胞外進行性沉積,引起身體多臟器功能障礙。過去按引起淀粉樣變病的原因一般分為:原發性;合并骨髓瘤;繼發性;局灶性;遺傳性以及其他少見類型。
大多原發性及合并骨髓瘤淀粉樣變病的淀粉樣蛋白來自L鏈的免疫球蛋白-AL蛋白。繼發性淀粉樣變病可由許多疾病誘發。局灶性淀粉樣變病為單一器官淀粉樣物質沉積,不累及全身。遺傳性淀粉樣變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以家族性淀粉樣多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FAP)為代表,但家族性地中海熱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除局灶性外,以上各型均為多系統損害,又統稱全身性淀粉樣變病。但實際上消化道癥狀發病率高的FAP的消化管壁淀粉樣纖維沉著比其他類型都輕。據研究,FAP消化道癥狀程度與活檢所見淀粉樣纖維沉積程度缺乏聯系。FAP的消化管自主神經的病變則是嚴重的。根據尸檢,迷走神經主干、神經外膜以及神經內膜都可見顯著的淀粉樣纖維沉積。髓神經纖維幾乎完全消失,并且在腹腔神經節內也可查見淀粉樣纖維沉積。消化管壁的神經叢(Meissner神經叢和Auerbach神經叢)可見淀粉樣纖維沉積和神經節細胞數顯著減少。應用兒茶酚胺熒光法對直腸黏膜進行自主神經纖維檢查,FAP的病例中從比較早期即可見到含兒茶酚胺神經纖維的重度脫落,顯示消化管的脫神經支配狀態。同樣的消化管自主神經病變,在原發性和伴隨骨髓瘤的淀粉樣變病中也有所見。消化管的淀粉纖維沉著和大范圍內的自主神經障礙,引起了全身性淀粉樣變病的多種多樣消化道癥狀。
近年由于弄清了不同種類纖維蛋白對沉積組織的親和性的差別,按沉積的纖維蛋白類別的分類逐漸得到確立。
1.AL蛋白
對消化道親和性高的淀粉樣蛋白多引起全身性淀粉樣變病。由免疫球蛋白L鏈的易變區(variant region)的全部和一部分組成稱為AL蛋白。原發性淀粉樣變病起病多在40歲以上,原因不明,發生在以往完全健康者,無誘發疾病。合并骨髓瘤淀粉樣變病的淀粉樣蛋白也來自L鏈的免疫球蛋白——AL蛋白,由患者血清中M蛋白的L鏈或尿中本-周蛋白的分解產物變形而成。
2.AA蛋白
在炎癥、感染時,臨床遇到的多是增加的以急性期血清中的蛋白(serum amyloid A protein,SAA)作為前軀體的淀粉樣A蛋白(AA蛋白)。由SAA水解而成,由76個氨基酸構成,與免疫球蛋白無關。繼發性淀粉樣變病可由許多疾病誘發,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感染包括結核、骨髓炎、肺膿腫、支氣管擴張、慢性腎盂腎炎、炎癥性腸病、真菌病等;也見于腫瘤,如Hodgkin病、甲狀腺髓樣癌等。
二、發病機制
關于淀粉樣變病胃腸道癥狀的發生機制,過去一直認為有兩個方
1.由于消化管壁內血管的淀粉樣纖維沉著,引起消化道缺血。
2.肌層破壞,運動功能減弱。
在有明顯淀粉樣纖維沉積的消化管管壁,肉眼觀察可見整個管壁變硬、肥厚、缺乏彈性,漿膜面有不少小顆粒隆起。上述變化有時不一定累及整個消化管,而是呈現節段性分布,有時可表現一部分腸管明顯擴張。組織學觀察大多限于尸檢病例。消化管各層都可見到淀粉樣纖維沉積,以黏膜下組織的血管壁最明顯,其次為固有肌層及黏膜層。淀粉樣纖維沉積的血管壁肥厚,腔狹窄,血管周圍的結締組織也可看到淀粉樣纖維沉積。特別在腫塊形成和管壁肥厚明顯的部位,固有肌層的淀粉樣沉積顯著。
胃、小腸、大腸的淀粉樣纖維沉積程度在各型之間以及個體之間存有差異,以原發性及伴隨骨髓瘤性淀粉樣變病者明顯,而在FAP患者較輕。從部位上看,胃、小腸的淀粉樣沉積,黏膜固有層的沉積也比較明顯。在原發性淀粉樣變病及FAP中,胃黏膜內淀粉樣纖維沉積較大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