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接觸感染(35%):
蟯蟲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感染方式主要通過肛門一手一口直接感染和人群之間接觸感染,偶爾,在肛周孵育的幼蟲再返爬回肛門內而發生逆行感染。本病容易傳播,常在集體兒童機構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不良衛生習慣(30%):
兒童沒有養成飯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勤換洗內褲、被褥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被污染蟲卵的食物、玩具經口感染,也可經口鼻、吸入飛揚的蟲卵再咽下而感染。
二、發病機制
蟯蟲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機械或化學刺激,營養消耗及蟲體迷路所致的并發癥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
在宿主腸道內不同發育階段的蟯蟲,對腸壁神經末梢均有一定程度的機械與化學性刺激,并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經和胃腸功能失調,成蟲的頭部鉆入腸黏膜內吸取宿主的營養,也可吞食腸內容物與微量血液,若蟯蟲數量大則可影響兒童患者的營養吸收與身體發育,雌蟲在肛門周圍產卵可刺激皮膚,引起局部發癢,發炎或局部濕疹,出血和繼發感染;長期刺激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失調,蟯蟲附著于腸黏膜,并可鉆入黏膜下層,導致腸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壞,引起微小潰瘍,小膿腫和出血等,成蟲也可侵入闌尾引起急性或亞急性闌尾炎,偶爾雌蟲逸出肛門外產卵,并可進入附近器官引起嚴重損害,可進入女性泌尿生殖系統;或經女性生殖系統進入盆腔或腹腔,并在局部產卵引起局部炎癥和繼發細菌性感染;后期可致腸黏膜嗜酸性粒細胞膿腫或肉芽腫;還可導致臟器損害,穿孔等,此外,有報道蟯蟲引起的肺結節性陰影,推測可能是蟯蟲經呼吸道移行至肺部所致。
蟯蟲所致的病理改變主要為黏膜下淋巴組織增生,中性粒細胞浸潤,結締組織玻璃樣變及脂肪性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