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損傷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對肩袖損傷的病因有血運學說、退變學說、撞擊學說及創傷學說四種主要論點。
1.退變學說
Yamanaka通過尸檢標本研究所描述的肌腱退變的組織病理表現為:肩袖內細胞變形、壞死、鈣鹽沉積、纖維蛋白樣增厚、玻璃樣變性、部分肌纖維斷裂,有原纖維形成和膠原波浪狀形態消失,小動脈增殖,肌腱內軟骨樣細胞出現。肩袖止點(enthesis)退化的表現為潮線的復制和不規則,正常的四層結構(固有肌腱、潮線、礦化的纖維軟骨和骨)不規則或消失,或出現肉芽樣變。這些變化在40歲以下的成人中很少見,但隨年齡增長呈加重的趨勢。
Uhtoff等的研究表明了肌腱止點病變(enthesopcethy)的病理特點:肌纖維在止點處排列紊亂、斷裂以及有骨贅形成。肱骨頭軟骨邊緣與岡上肌腱止點間的距離——袖溝(sulcus)的退變程度與袖溝寬度成正比。肌腱止點變性降低了肌腱的張力,成為肩袖斷裂的重要原因。
肌腱的退化變性、肌腱的部分斷裂以及至完全性斷裂在老年患者中是常見病因。
2.血運學說
Codman最早描述的“危險區”位于岡上肌腱遠端1cm內,這一無血管區域是肩袖撕裂最常發生的部位。尸體標本的灌注研究都證實了危險區的存在,即滑囊面血供比關節面側好,與關節面撕裂高于滑囊面側相一致。Brooks發現,岡下肌腱遠端1.5cm內也存在乏血管區。但岡上肌的撕裂發生率遠高于岡下肌腱,因此除了血供因素外,應當還存在其他因素。
3.撞擊學說
肩撞擊征(impingement syndrome of the shoulder)的概念首先由NeerⅡ于1972年提出,他認為肩袖損傷是由于肩峰下發生撞擊所致。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面喙肩穹下方。NeerⅡ依據撞擊征發生的解剖部位而將其分為岡上肌腱出口撞擊征(outlet impingement syndrome)和非出口部撞擊征(non-outlet impingement syndrome)。他認為95%的肩袖斷裂是由于撞擊征引起。岡上肌腱在肩峰與大結節之間通過,肱二頭肌長頭腱位于岡上肌深面,越過肱骨頭上方止于頂部或肩盂上粗隆。肩關節運動時,這兩個肌腱在喙肩穹下往復移動。肩峰及肩峰下結構的退變或發育異常,或者因動力原因引起的盂肱關節不穩定,均可導致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及肩峰下肌腱的撞擊性損傷。早期為滑囊病變,中晚期出現肌腱的退化和斷裂。
但一些臨床研究表明,肩袖撕裂的病例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肩峰下的撞擊無關,而是單純由于損傷或肌腱退化所致。此外,存在肩峰下撞擊的解剖異常的病例也并非都會發生肩袖破裂。因此,肩峰下撞擊征是肩袖損傷的一個重要病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4.創傷
(1)概況:創傷作為肩袖損傷的重要病因已被廣泛接受。勞動作業損傷、運動損傷及交通事故都是肩袖創傷的常見原因。Neviaser等在40歲以上的患者中發現,凡發生盂肱關節前脫位者,若在復位之后患肩仍不能外展,則其肩袖損傷的發生率為100%,而腋神經損傷僅占7.8%。在老年人中,未引起骨折或脫位的外傷也可以引起肩袖撕裂。任何移位的大結節骨折都存在肩袖撕脫性骨折。創傷可根據致傷暴力大小而分為重度暴力創傷與反復的微小創傷,后者在肩袖損傷中比前者更重要。日常生活活動或運動中的反復微小損傷造成肌腱內肌纖維的微斷裂(microtear),這種微斷裂若無足夠的時間修復,將進一步發展為部分或全層肌腱撕裂。這種病理過程在從事投擲運動的職業運動員中較為常見。
(2)暴力作用形式:急性損傷常見的暴力作用形式有:
①上臂受暴力直接牽拉,致岡上肌腱損傷。
②上臂受外力作用突然極度內收,使岡上肌腱受到過度牽拉。
③腋部在關節盂下方受到自下向上的對沖性損傷,使岡上肌腱受到相對牽拉,并在喙肩穹下受到沖擊而致傷。
④來自肩部外上方的直接暴力對肱骨上端產生向下的沖擊力,使肩袖受到牽拉而發生損傷。
此外,較少見的損傷有銳器刺傷及火器傷等。
(3)退變因素。
綜上所述,肩袖損傷的內在因素是肩袖肌腱隨增齡而出現的組織退化,以及其在解剖結構上存在乏血管區的固有弱點。而創傷與撞擊則加速了肩袖退化和促成了斷裂的發生。正如Neviaser強調指出的,4種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肩袖的退變過程,沒有一種因素能單獨導致肩袖的損傷,其中的關鍵性因素應依據具體情況分析得出。
二、發病機制
肩袖損傷按損傷程度可分為挫傷、不完全斷裂及完全斷裂3類。
肩袖挫傷使肌腱充血、水腫乃至發生纖維變性,是一種可復性損傷。肌腱表面的肩峰下滑囊伴有相應的損傷性炎性反應,滑囊有滲出性改變。肩袖肌腱纖維的部分斷裂可發生于岡上肌腱的關節面側(下面)或滑囊面側(上面),以及肌腱內部。不完全性斷裂未獲妥善處理或未能修復時常發展為完全性斷裂。完全性斷裂是肌腱全層斷裂,使盂肱關節與肩峰下滑囊發生貫通性的損傷。此種損傷多見于岡上肌腱,其次為肩胛下肌腱及小圓肌腱較少發生。岡上肌腱與肩胛下肌腱同時被累及者也不少見。
肌腱斷裂后裂口方向與肌纖維方向垂直者,稱為橫形斷裂;裂口方向與肌纖維方向一致者,稱做縱形斷裂。肩袖間隙的分裂也屬于縱形斷裂,是一種特殊的損傷類型。根據肌腱斷裂的范圍又可分為小型撕裂、大型撕裂與廣泛撕裂3類。按Lyons的分類法:小型<3cm;中型為3~4cm;大型為<5cm;超大型>5cm,并有2個肌腱被累及。作者的分類法是,小型斷裂:單一肌腱斷裂范圍小于肌腱橫徑1/2;大型斷裂:單一肌腱斷裂長度大于肌腱橫徑的1/2;廣泛斷裂:范圍累及2個或2個以上的肩袖肌腱,伴有肩袖組織的退縮和缺損。
一般認為,3周以內的損傷屬于新鮮損傷,3周以上的屬于陳舊性損傷。新鮮肌腱斷裂斷端不整齊,肌肉水腫,組織松脆,盂肱關節腔內有滲出。陳舊性斷裂斷端已形成瘢痕,光滑圓鈍,比較堅硬,關節腔內有少量纖維素樣滲出物,大結節近側的關節面裸區被血管翳或肉芽組織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