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各家說法不一,其中主要有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內分泌影響、神經精神因素及免疫失調等學說。
1.遺傳因素
本病常有家庭聚集傾向,一級家屬患病率高達30%,單卵雙生子患病危險性為72%。國內報告有家族史者為10%~23.8%,國外報道為10%~80%,一般認為30%左右。本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伴有不完全外顯率,但也有的認為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性聯遺傳。
2.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
有人曾對銀屑病伴有病毒感染的病人進行抗病毒治療,結果銀屑病關節炎病情也隨之緩解。
(2)鏈球菌感染:
據報道,約6%的病人有咽部感染史及上呼吸道癥狀,而且其抗“O”滴定度亦增高。
(3)代謝障礙:
有人認為,脂肪、蛋白質、糖三大物質代謝障礙對本病有致病作用,也有人認為這三大物質代謝異常是繼發現象,還有人認為本病與三大物質代謝障礙無關。
(4)內分泌功能障礙
銀屑病與內分泌腺機能狀態的相關作用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
(5)神經精神障礙:
以往文獻經常報告精神因素與本病有關,如精神創傷有時可引起本病發作或使病情加重,并認為這是由于精神受刺激后血管運動神經張力升高所致??墒窃谇疤K聯衛國戰爭期間,精神受嚴重創傷者特別多,但未見本病發病率增高。
二、發病機制
1.Henseler等建議將銀屑病分為2型
Ⅰ型為遺傳型(60%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起病年齡輕,男性平均22歲,女性16歲。病程不規則,可為泛發性,HLA-CW6陽性率高達85%(相對危險性4.5),此型50%患者其父或母患有銀屑病。Ⅱ型為散發型,發病高峰年齡為60歲,15%患者與HLA-CW6相關(相對危險性為7.3)此型患者父母無本病。新近研究提示HLA與銀屑病關節炎的臨床類型有密切關系,如非對稱性周圍型關節炎與HLA-B38、B17、B13、CW6等有關,脊柱炎與B27或B39有關。另外還發現關節炎較早發生與HLA—DR4和DRW53相關,疾病嚴重性與DQW3相關,關節間隙變窄和侵蝕與HLA-A9和B5相關。
2.有人證實在棘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
然而也有人否定此種包涵體的存在。雖然對病毒感染的致病作用似有一定依據,但至今尚未分離出引起本病的特異性病毒。幼兒患者常有急性扁桃體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史,經青霉素治療和摘除扁桃腺后癥狀緩解。這些都說明感染因素對本病有致病作用。
3.有人報告本病病人的皮損內缺乏兩種
與輔酶Ⅱ相結合的草酰乙酸脫氫酶,這兩種酶與皮膚的成熟和角化形成有關。還有人發現病人血液內乳酸脫氫酶和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升高,琥珀酸脫氫酶下降。這些酶的改變還不能肯定為原發性或繼發性,但肯定它們對糖的代謝有影響。有研究發現,病人皮損內缺乏環磷酸腺苷。表皮的增殖和分裂是由于缺乏環磷酸腺苷所造成的。環磷酸腺苷還有激活磷酸化酶的作用,從而可影響糖的代謝。如果表皮內環磷酸腺苷的含量降低,其糖原含量即增多,表皮細胞有絲分裂增強,轉換率加快。正常表皮細胞轉換時間為4周,而銀屑病轉換時間可縮至3~4天,這說明皮損中環磷酸腺苷含量降低有一定致病作用。
4.Farber指出
,約有1/3的病人在妊娠期銀屑病可以緩解,而分娩后病情又惡化。國內亦有人報告用妊娠尿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有些病人還可以出現垂體-腎上腺功能障礙。尿17-酮類固醇減少。臨床上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
5.病理
(1)皮膚病理:
根據皮損特征,一般分為尋常型、膿皰型和紅皮病型。
①尋常型:
表皮改變較早,在表皮層中有角質增生,主要為角化不全。角化不全細胞可結合成片狀,其間充有空氣而折光,故肉眼觀察為銀白色鱗屑。在靜止期,角化過度可能較角化不全更為顯著。在角化層或角化層下,有時可見由中性粒細胞組成的小膿腫,此系中性粒細胞由真皮乳頭層上端毛細血管向表面游走所致,多見于早期損害中,很少見于陳舊性損害中。顆粒層變薄或消失,棘層增厚,伴有表皮突延長,末端常有增厚,有時可與鄰近的表皮突相連接。在乳頭頂部棘細胞層中可有明顯的細胞間隙水腫。在早期皮損中,可見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散在性存在于棘細胞層內。真皮上部毛細血管擴張迂曲,管壁輕度增厚,伴有間質輕度到中度炎性細胞浸潤。在陳舊的損害中,其浸潤是由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組成的。漿細胞浸潤以乳頭部最為顯著,乳頭部可向上伸長,并有水腫,常延長到表面角化層,其頂端的棘細胞層變薄,僅殘存有2~3層細胞。該處常無顆粒細胞,因此,較易刮破乳頭頂部的小血管而造成臨床上的點狀出血。由于表皮突延長和增寬,真皮乳頭也相應增長和變狹窄,而呈棒狀或指狀。
?、谀摪捫停?p class="article_content_text">其病理改變基本與尋常型相同,但角化層可見有較大的膿皰,皰內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棘細胞層增厚與棒狀乳頭變化均不明顯。真皮層炎性浸潤較嚴重,主要為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及少量中性粒細胞。
③紅皮病型:
除有銀屑病的病理特征外,其他變化均與皮炎相似,呈顯著角化不全,顆粒層變薄與消失,棘細胞層肥厚,表皮突延長,有明顯的細胞內外水腫,但不形成水皰。真皮上部水腫,血管擴張充血,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見嗜酸粒細胞。晚期浸潤多為淋巴細胞、組織細胞及漿細胞等。
(2)關節炎病理:
基本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缺乏典型的類風濕血管翳。早期可有滑膜水腫和充血,以后滑膜細胞輕度增生,絨毛形成。滑膜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病程長者成纖維細胞增生,滑膜發生纖維化。典型改變為指(趾)骨溶解,系骨膜非炎癥性增生而使骨皮質間斷性喪失所致。同時可伴有成骨細胞活性增強而引起的輕度新骨形成,但整個過程,是與溶骨為主,并以足部跖趾關節改變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