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曲霉屬分為18個群,132個種和18個變種,絕大部分為非致病菌。可引起人類疾病者有:煙曲霉、黃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構巢曲霉和構巢裸殼孢菌、棒曲霉、雜色曲霉、米曲霉、灰綠曲霉、聚多曲霉、亮白曲霉、日本曲霉、阿姆斯特丹曲霉、焦曲霉、局限曲霉、黃柄曲霉、多育曲霉等,以煙曲霉最常見。許多曲霉對植物有致病性,有些能使鳥類、昆蟲及家畜感染。皮毛工作者、飼鳥者及耕種的農民,由于吸入含曲霉孢子的灰塵、皮膚黏膜破損處以及眼部沾染了曲霉孢子而常引起感染。
二、發病機制
曲霉廣泛分布于土壤、植物、空氣,甚至實驗室、正常人的甲板面、趾間和外耳道中。但一般情況下曲霉并不致病,只有當機體組織粘膜有損傷或發炎,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才易感發病。曲霉主要感染途徑為呼吸道,并可侵入血流播散至全身。其次為皮膚創傷性接種。常侵犯皮膚、黏膜、肺、腦、眼、耳、鼻竇、胃腸道、神經系統和骨骼的急性炎癥和慢性肉芽腫改變,嚴重者可發生敗血癥,甚至導致死亡。此外,黃曲霉及寄生曲霉可產生黃曲霉毒素,曲霉毒素是導致集體出現變態反應的原因,對人及動物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其中1993年黃曲霉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黃曲霉毒素與肝癌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