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后溝變淺,整個后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X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類型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后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骨的外形改變,結節-關節角的測量,來分析骨折的嚴重程度。
病人有典型的外傷史,患足承重困難和足跟疼痛,局部觸痛、腫脹和皮下淤血斑亦多明顯。在較嚴重的壓縮骨折時,除可見到足后跟的高度變低和足跟橫徑變寬以及外踝下部正常凹陷消失外,距下關節話動亦完全喪失。但跟骨周邊骨折僅有局部腫脹及壓痛,而距下關節活動范圍多屬正常。x線正、側、軸位片可明確跟骨的結節關節角和其橫徑寬度的改變。
影像學表現:(1)跟骨前突骨折。(2)跟骨結節的垂直骨折。(3)載距突骨折。(4)跟骨壓縮性骨折。(5)跟骨粉碎性骨折。
外展型骨折: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間接暴力向上傳導引起骨折。骨折近端內收、遠端外展,形成向前、向內的成角畸形或錯位重疊畸形。臨床上較多見。
內收型骨折:與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時手或肘部著地,上肢內收,骨折近端外展、遠端內收,形成向外成角畸形。較少見。
舌型骨折:跟骨骨折的舌型(tongue type)骨折:多系垂直暴力所致?!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及跟骨軸線位片)一般即可明確診斷,診斷困難者可行CT掃描或MRI檢查,尤其是CT掃描在該骨折分型診斷及預后判定上作用較大。
螺旋形骨折:屬于完全性骨折。 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全部中斷,管狀骨骨折后形成遠、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骨折段。
1、對骨折不影響關節面者
以手法復位為主,足跖屈使斷面對位,用石膏靴固定于輕度跖屈位4-6周;也可先試行手法復位,石膏靴固定,并照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如手法復位失敗,則可行切開復位以螺絲釘固定,石膏靴外固定4-6周。
2、對骨折影響關節面者
其中部分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無菌操作下試用撬骨將塌陷的骨塊撬起復位,然后連同撬骨的鋼針一起固定在石膏管型中,3-4周后拆除石膏拔鋼針,逐漸進行功能練習,避免過早負重。如閉合撬骨法復位失敗,可施行切開復位,將塌下關節面撬起至正常關節面,其下填松質骨,并以石膏靴固定6-8周。
對于全部關節面塌陷骨折者:可在麻醉后于下肢螺旋牽引架上復位,克氏鋼針穿過跟骨后上角,向跟骨后上方牽引10-20分鐘。然后用Bohler氏跟骨壓迫復位器,擠壓跟骨兩側復位。擠壓時間應有力而短暫,以免壓迫皮膚壞死。復位后可再照片復查跟骨復位情況,滿意后用石膏靴將牽引針一起固定,以防跟骨復位后再縮回移位。通常石膏靴固定4-6周拆除。
開放復位可塑形跟骨鈦板內固定是治療嚴重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