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臨床表現是:腰肌緊張,髖外側酸脹,可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酸痛、脹痛。
髖外側酸脹的鑒別診斷:
1、髖部酸脹不適:髖臼發育不良所致的酸脹起初會位于膝關節,之后主要位于髖部、大腿根部、腹股溝區。初期表現為髖部的酸脹不適,久站或長時間行走后加重,休息后一般會稍有好轉。多數患者會以為是勞累或者扭傷的緣故,而未加以重視。
髖臼發育不良又稱髖關節半脫位,是指髖臼未能得到良好發育而形成的一種髖部畸形。其主要病理改變表現為髖臼變淺,致使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與覆蓋不足。由于上述病理改變會使髖關節負重面積減小,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明顯增高,逐步引起關節軟骨的損傷與退變,最終導致髖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產生髖關節疼痛以及活動受限。因此,髖臼發育不良的致殘率很高。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又叫 “小兒髖關節錯 縫”,“小兒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發病年齡5—10歲多見,2—5歲次之,10---15歲又次之,偶有成人發生者(多為女性)。本病是兒童的多發病,女性兒童 多于男性,約為6:4 。此病發生后絕大多數患者必需借助手法復位方可痊愈,否則,會產生不良后果。
2、髖關節痛:民間俗稱為“胯股痛”。在醫學上,我們稱其為“髖關節痛”,簡稱“髖痛”,表現為髖關節或關節周圍令人難受的疼痛。引起髖痛的病因很多,不同年齡段各有其主要原因。
3、股髖撞擊癥:主要表現為髖部疼痛,在變換髖部姿勢時有彈響聲,或者關節突然卡住的感覺。患側髖部力量下降,急速奔跑或單腿支撐困難。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側臥。痛會使腿無法張髖關節開、連走路時也可能感覺疼痛,以成人較多見的是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髖關節癥。兒童若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骨癥之一的『佩特茲病』。
目前有的行經皮髓核切吸治療椎間盤膨出,認為可減輕張力,從而減輕疼痛,其機制尚值得探討。從理論上講,髓核切吸后膨出不會減少反而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