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型 按臨床表現和過程可分4型。
(1)初發型:癥狀輕重不一,既往無潰結史,可轉變為慢性復發型或慢性持續型。
(2)慢性復發型:癥狀較輕,臨床上最多見,治療后常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復發高峰多在春秋季,而夏季較少。在發作期結腸鏡檢查,有典型的潰結病變,而緩解期檢查僅見輕度充血、水腫,黏膜活檢為慢性炎癥,易誤為腸易激綜合征。有的患者可轉為慢性持續型。
(3)慢性持續型:起病后常持續有輕重不等的腹瀉、間斷血便、腹痛及全身癥狀,持續數周至數年,其間可有急性發作。本型病變范圍較廣,結腸病變呈進行性,并發癥多,急性發作時癥狀嚴重,需行手術治療。
(4)急性暴發型:國內報道較少,約占潰結的2.6%,國外報道占20%。多見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全身及局部癥狀均嚴重,高熱、腹瀉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貧血、脫水與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衰弱消瘦,并易發生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緊急手術,病死率高。
2.主要癥狀 腹瀉或便秘, 病初癥狀較輕,糞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糞中常混有膿血和黏液,可呈糊狀軟便。便血是較常見的癥狀,主要由于結腸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纖維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樣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輕癥者亦可無腹痛,隨病情發展腹痛加劇, 排便后可緩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癥刺激直腸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適。消化不良時常表現厭食、飽脹、噯氣、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等。全身表現多見于急性暴發型重癥患者,出現發熱、水電解質失衡、維生素、蛋白質丟失、貧血、體重下降等。
3.體征 左下腹或全腹壓痛,可捫及降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呈硬管狀,并有壓痛,有時腹肌緊張,肛診可發現肛門括約肌痙攣,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腸有觸痛。有者可觸到肝大,此與脂肪肝有關。
診斷
1.診斷標準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疾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難以找到典型的臨床特征作出診斷,我國1993年舉行的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上,根據國際診斷標準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提出了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①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腸結核、Crohn病、放射性腸炎等原因明確的結腸炎癥;②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并至少有內鏡或X線的特征性改變中的1項;③臨床癥狀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或X線表現或經病理活檢證實。
2.嚴重性判斷 Truelove和Witts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測定結果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輕、中、重3型。此評估有助于臨床醫生估計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
①慢性細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菌痢病史,糞便培養可分離出痢疾桿菌,結腸鏡檢查時取粘液膿性分泌物培養的陽性率較高,抗菌藥物治療有效。
②慢性阿米巴痢疾:
病變主要侵犯右側結腸,也可以累及左側結腸,結腸潰瘍較深,邊緣潛行,潰瘍間的粘膜多屬正常。糞便檢查可找到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通過結腸鏡取潰瘍滲出物作腸檢更易找到阿米巴滋養體。抗阿米巴治療有效。
③結腸癌:
多見于中年以上,常經直腸指檢查可觸及腫塊,結腸鏡與X線鋇劑灌腸檢查對鑒別診斷有價值,須注意與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結腸癌變區別。
④血吸蟲病:
有疫水接觸史,常有肝脾腫大,糞便檢查可發現血吸蟲卵,孵化毛蚴陽性,直腸鏡檢查在急性期可見粘膜黃褐色顆粒,活檢粘膜壓片或組織病理檢查發現血吸蟲卵。
⑤腸易激綜合癥:
伴有全身神經官能癥,糞便有粘液但無膿血,顯微鏡檢僅見少數白細胞,結腸鏡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證據。
⑥其他:
腸結核、缺血性結腸炎、偽膜性腸炎、難辨梭菌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結腸息肉病、結腸憩室炎等應和本病相鑒別。
1.類型 按臨床表現和過程可分4型。
(1)初發型:癥狀輕重不一,既往無潰結史,可轉變為慢性復發型或慢性持續型。
(2)慢性復發型:癥狀較輕,臨床上最多見,治療后常有長短不一的緩解期。復發高峰多在春秋季,而夏季較少。在發作期結腸鏡檢查,有典型的潰結病變,而緩解期檢查僅見輕度充血、水腫,黏膜活檢為慢性炎癥,易誤為腸易激綜合征。有的患者可轉為慢性持續型。
(3)慢性持續型:起病后常持續有輕重不等的腹瀉、間斷血便、腹痛及全身癥狀,持續數周至數年,其間可有急性發作。本型病變范圍較廣,結腸病變呈進行性,并發癥多,急性發作時癥狀嚴重,需行手術治療。
(4)急性暴發型:國內報道較少,約占潰結的2.6%,國外報道占20%。多見于青少年,起病急驟,全身及局部癥狀均嚴重,高熱、腹瀉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貧血、脫水與電解質紊亂、低蛋白血癥,衰弱消瘦,并易發生中毒性結腸擴張,腸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緊急手術,病死率高。
2.主要癥狀 腹瀉或便秘, 病初癥狀較輕,糞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糞中常混有膿血和黏液,可呈糊狀軟便。便血是較常見的癥狀,主要由于結腸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纖維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樣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輕癥者亦可無腹痛,隨病情發展腹痛加劇, 排便后可緩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癥刺激直腸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適。消化不良時常表現厭食、飽脹、噯氣、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等。全身表現多見于急性暴發型重癥患者,出現發熱、水電解質失衡、維生素、蛋白質丟失、貧血、體重下降等。
3.體征 左下腹或全腹壓痛,可捫及降結腸特別是乙狀結腸呈硬管狀,并有壓痛,有時腹肌緊張,肛診可發現肛門括約肌痙攣,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腸有觸痛。有者可觸到肝大,此與脂肪肝有關。
診斷
1.診斷標準 由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性疾病,臨床表現多種多樣,難以找到典型的臨床特征作出診斷,我國1993年舉行的全國慢性非感染性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上,根據國際診斷標準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提出了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①排除細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腸結核、Crohn病、放射性腸炎等原因明確的結腸炎癥;②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并至少有內鏡或X線的特征性改變中的1項;③臨床癥狀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腸鏡或X線表現或經病理活檢證實。
2.嚴重性判斷 Truelove和Witts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測定結果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輕、中、重3型。此評估有助于臨床醫生估計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
未病前的預防:
①注意飲食有節,預防腸道感染。
②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和控制飲食。
③腹痛腹瀉者,宜食少渣、易消化、低脂、高蛋白質。有些不耐受的食品如蝦蟹、牛奶、花生等盡量避免食用。
④忌食辛辣冰凍、生冷食品,戒除煙酒。
已病后的預防(預后):
輕、中度患者預后較好,重型、暴發型患者易合并消化道出血而致休克,特別是急性結腸擴張,死亡率高,預后差。慢性持續、長期腹瀉、病變廣泛者應注意結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