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發生于40歲以上。正常人的食管下端括約肌起屏障作用,使胃內容物不易反流入食管。此括約肌功能障礙時,如食管裂孔疝或其他原因使此括約肌功能不全,胃內容物可反流入食管。胃液內含有酸,也可含膽汁或胰液。這些物質對食管有損害作用,長期反復反流入食管,則在食管粘膜上引起炎癥、糜爛,甚至潰瘍。慢性反復的損害可引起食管全層破壞和纖維化,造成食管狹窄。臨床表現主要為燒心,夜間平臥時出現癥狀,坐起則癥狀緩解,此為典型表現。提重物時腹壓增高,也可使反流發生。某些食物如橘汁刺激病變,皆可引起癥狀。X射線鋇餐造影如見鋇劑在食管與胃之間可上下流動,為診斷依據。食管鏡觀察可見食管壁有白色片狀滲出、糜爛、潰瘍及易出血等。治療原則為抬高床頭,減少反流機會,抑制胃酸分泌或中和胃酸,增強胃排空作用。無效時可考慮手術。
病毒性食管炎 單純皰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皆可引起。以單純皰疹病毒引起者最常見。多發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健康人在患流感時也可合并發生,但比較少見。可同時在口腔及唇部出現皰疹。一般為急性,有吞咽痛及一時性食管痙攣,吞咽困難。4~10余天自愈。患惡性腫瘤或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也易合并此癥,常延續不愈,甚至發生大出血,但自覺癥狀可不明顯。食管鏡觀察可見食管粘膜有白色斑,有約5mm直徑的小潰瘍,病理檢查在細胞核內有包涵體,病毒分離可發現致病病毒。治療主要為對癥,一般無嚴重后遺癥,目前的抗病毒治療藥物效果尚待觀察。
1、精神沉郁,食欲減少甚至廢絕。口鼻周圍附有黏液。發生慢性食道炎時,體重逐漸下降。
2、吞咽困難,吞咽時表現痛苦,并大量流涎。或發生嘔吐,嘔吐物有時帶有血液。吞咽數次后常拒絕采食。
3、食管觸診敏感,頸前部食管觸診疼痛。前腹部觸壓,可引起食物反流。
4、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燒灼感:為本病主要臨床表現。疼痛在進食多時尤為明顯,并與體位有關,嚴重者可放射到頸部、后背、胸部,有時酷似心絞痛癥狀。
5、反流:常于餐后、晚間睡覺前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及食管反流到口咽部。另可有惡心、暖氣、打嗝、燒心、腹脹、吞咽時不適感等癥狀,嚴重者也可因食道糜爛引起消化道出血。
1、脾痹(心痛):以胸悶短氣或發作性心胸疼痛為主,常于勞累后發作,多無胸骨:后燒灼感及吞咽困難。心電圖示ST-T呈缺血性改變。食管滴酸試驗陰性。
2、食管癌、食管痹:以噎膈為主癥,食管鏡檢及X線吞鋇檢查可作鑒別。
3、胃瘍:疼痛多位于胃脘部,常呈慢性、節律性、季節性與周期性發作,X線鋇餐及纖維胃鏡檢查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可見潰瘍病變。
4、心絞痛:食管炎的肌性疼痛與心絞痛可單獨存在,有時同時存在,均可用硝酸甘油等緩解,鑒別很困難。
心源性疼痛常橫向胸部放射,而食管性疼痛垂直放射。兩種類型的疼痛均能被運動突然引起,但改變體位用力時可發生反流,而持續不用力的運動可造成心絞痛。
5、癔癥球:是指病人主訴喉部有異物感,不能起始吞咽,有堵塞感,臨床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認為是胃部高位反流造成食管上部刺激所致。有時為少數病人的僅有的癥狀而導致誤診。
嚴格控制飲食 食管缺乏漿膜層,故吻合口愈合較慢,術后應嚴格禁食和禁水。禁食期間,每日由靜脈補液。安放十二指腸滴液管者,可于手術后第2日腸蠕動恢復后,經導管滴入營養液,減少輸液量。手術后第5日,如病情無特殊變化,可經口進食牛奶,每次60ml,每2hl次,間隔期間可給等量開水,如無不良反應,可逐日增量。術后第10~12日改無渣半流質飲食,但應注意防止進食過快及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