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ICS或尿控學組的定義,OAB是一個經驗診斷。仔細詢問病史非常重要,包括典型癥狀和相關癥狀。病史采集應涵蓋內科、神經科和泌尿生殖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史和治療結果。同時需要詳細的排尿日記,并進行針對性的問卷調查。
體格檢查的重點在腹部、盆腔、直腸、神經系統。尿常規檢查是必須的,若為陽性則需進一步作細菌學、細胞學等檢查。而對于排尿后殘余尿測定、尿動力學檢查等則要根據患者的情況有選擇地應用。在排除了感染、結石、膀胱原位癌等病理狀況后,即可作出膀胱過度活動癥的診斷。
暫無相關內容。
一旦診斷患者可能有OAB,就要認真考慮是否需要治療,了解患者是否有治療的要求。因此初期的治療要圍繞病人的癥狀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有多大這個問題確定治療的路線。
由于OAB是一個癥狀診斷,因此其治療只能是緩解癥狀而非針對病因,不可能達到治愈。目前的治療包括行為矯正、藥物治療、神經調節以及外科手術。
(一)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包括病人健康教育、及時或延遲排尿、膀胱訓練、盆底鍛煉等。告訴患者下尿路的“工作原理”,使患者清楚地知道應對策略。排尿日記不僅可以增強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識,而且還可以使醫生清楚地了解到癥狀何時發生及其嚴重程度,據此教會患者簡單的飲食控制知識,制定出定時或預防性排尿及膀胱訓練的方法。此外盆底鍛煉可增強盆底肌肉的力量,對不隨意的逼尿肌收縮可產生強有力的抑制。
(二)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標是增加膀胱容量、延長警報時間、消除尿急而不干擾膀胱的排空能力。目前用于治療OAB的藥物有(1)針對副交感傳出神經,作用于逼尿肌上的膽堿能受體,包括膽堿脂酶抑制劑。如阿托品、普魯苯辛、奧昔布寧、托特羅定、達非那新、曲司氯銨、Soliferacin等。(2)作用于膀胱感覺傳入神經的藥物:辣椒辣素及樹膠脂毒素(Resiniferatoxin RTX)。(3)抑制副交感神經膽堿能神經未梢乙酰膽堿的釋放:肉毒桿菌毒素A。(4)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此藥物毒副作用較大。
OAB的病理生理學涉及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許多中樞性疾病都與OAB有關,如中風、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綜合征、多發性硬化等。大多數治療OAB的藥物都是作用于外周部位,主要影響傳入和傳出神經遞質或逼尿肌本身。因為許多中樞性遞質/遞質系統都參與排尿控制,新的藥物干預靶點可能會在中樞發現。已知GABA、谷氨酸、阿片類物質、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受體都影響排尿功能,已確定的少數藥物如正氯芬、丙咪嗪、度洛西丁等,在中樞神經系統發揮作用,用于排尿障礙的治療。那么影響這些系統的藥物都有可能發展成為治療OAB的藥物。現在已有一些研究證明是可能的[23]。
(三)神經調節治療
如果非侵入性的行為矯正和藥物治療失敗,那么就要考慮是否增加藥物劑量、更換藥物、加入其它藥物或治療方法,否則就要選擇神經調節的方法。
臍部靶點刺激治療OAB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展。通過幾大經穴,更準確更有針對性的受體器官的治療,直達膀胱系循行經脈后,通過高效提煉藥物,透穴強化糾正尿床遺尿癥性改變,改善排尿失常,在此基礎上,通過內在服用中藥,益智仁益氣助陽、人參鹿茸補陰、遠志健腦及十幾味藥的配伍,斟酌篩選,分型治療,分別達到“補腦、補腎、補氣”的目的。這種強化治療不僅有效的治療尿床和糾正神經中樞不敏感、神經傳導阻滯等各類型的尿床遺尿尿失禁疾病。而且針對于遺傳性尿床,生理性尿床脊柱裂導致尿床患者有明顯的改善、提高了患者自覺正常排尿的能力。這無疑降低了尿床病的復發。從而改善OAB的癥狀。
(四)外科手術
慢性無反應性OAB患者及頑固性OAB患者則可能要用外科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這包括膀胱神經切除術、膀胱壁肌肉切開術、膀胱擴張術、膀胱擴大成形術、盆神經切斷術、骶神經根切斷術及尿流改道術等。
膀胱神經切除術實際上是去中樞支配,破壞節后副交感纖維,該方法技術要求很高,據目前的經驗術后18~24月的患兒復發率高達100%。因此已經很少應用。膀胱擴大成形術因有并發膀胱排空失敗的危險也較少應用,其它手術方法也主要用于脊髓損傷后痙攣性膀胱,總之手術方法治療OAB是最后的選擇,應用范圍比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