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1. 疼痛:從上腹部到腳24小時疼痛,有時如萬根針扎、有時如刀攪、有時如火燒,并且整個下身象被水泥灌注了一樣僵硬的疼痛;
2. 痙攣:從腰部到腳都會有痙攣,而且對聲音過敏,突然的聲音會加重疼痛和痙攣;
3. 從腰部到腳都不會出汗,是在做了磁共振以后不再出汗了,而且疼痛也加重了;
4. 尿閉屎閉,小便需用導尿管才能排出,大便需用“開塞露”藥物幫助排出。
高位截癱的鑒別診斷:
1、Todd癱瘓(遺留暫時性局部肢體的癱瘓或無力):此病是倫敦生理學家Robert Bentley Todd在1849年首先描述了該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Todd’s麻痹是一種發生在癲癇患者身上的神經系統的異常,即是在癲癇發生出現的短暫癱瘓。該癱瘓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發生在身體的一側。它最常見于全身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以后,并在癲癇的發作過后,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或偶爾持續幾天。
2、偏癱:偏癱 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癥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臥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癱的程度,可分為輕癱、不完全性癱瘓和全癱。輕癱:表現為肌力減弱,肌力在4-5級,一般不影響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癱較輕癱重,范圍較大,肌力2-4級,全癱:肌力0-1級,癱瘓肢體完全不能活動。
3、對側肢體偏癱:腦橋外側部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有對側肢體偏癱,腦橋外側部綜合征(Millard-Gubler綜合征):病變位于腦橋腹外側部,是腦橋常見的病變部位。
4、痙攣性截癱期:遺傳性痙攣性截癱,是一種遺傳病,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應將重點放在預防上。避免近親結婚,做好婚前檢查,本病患者盡量不結婚或結婚后不要生育,病程中應加強體育鍛煉,防止過早臥床而致殘廢,本病發展緩慢,只要注意護理,可維持數十年生命。
5、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亦稱周圍性癱瘓。是脊髓前角細胞(或腦神經運動核細胞)、脊髓前根、脊周圍神經和腦周圍神經的運動纖維受損的結果。四肢呈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是由于運動神經元病引起的,表現為四肢成對稱性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運動神經元病(MND)為一組原因不明,選擇性地損害脊髓前角、腦干運動神經核,以緩慢進展行的神經系統變性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肢體的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共存,而不累及感覺系統、植物神經、小腦功能為特征。
高位截癱病人因病程長,長期臥床,并發癥多,在工作中如護理不當,隨時危及生命。根據病人的臨床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法,配合醫生采取可靠的有利的護理措施,做好床頭交接班和做好預防并發癥護理、心理護理、健康宣教工作,以取得配合。在精神上給予安慰與鼓勵,使病人自強自立,面對現實;生活上給予周密的照顧,使病人振作起來,樹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縮短臥床時間,從而杜絕并發癥的發生。
三、處理措施
心理護理
截癱病人創傷后的心理變化表現為抑郁、憤怒、內疚;對致殘事故,對自己,有時對肇事者,悔恨所造成的本人及家庭的悲劇。病人由于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對個人生活、婚姻、工作、前途等會有許多考慮。護士要針對病人的情況進行安慰和鼓勵,使其能正確對待疾病,正確對待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對前途樹立信心。護士還應該與病人家庭、工作單位聯系,爭取多方配合,以調動病人在各項治療護理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對堅強的毅力來配合各項康復治療護理工作的進行。
濟南軍區總醫院的專家指出:截癱病人心理障礙錯綜復雜,在病人中互相影響,互相轉化,歸納起來有5種類型。
恐懼焦慮心理:因個人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意外事故,突然創傷,使患者精神突然受到刺激,表現為憤怒、絕望、焦慮、恐懼、不知所措、心理失去平衡。
理想心理:拒絕承認現實。它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病人和家屬充滿著幻想,病人會認為在康復期會治愈出院參加工作。
抑郁悲觀失望心理:經過一段時間住院治療,雙下肢仍麻木,功能幾乎喪失。生活不能自理,顧慮重重,情緒低落。反應遲鈍,消極沮喪,甚至不配合治療及不想存活。
默認、迫切心理:多數病人能承認疾病的預后,積極配合治療,經常反復詢問自己的病,迫切知道檢查治療的結果,期待治愈。
依賴期心理:病人的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這是個較漫長的時期,有相當錯綜復雜的心理反應。有焦慮痛苦、失眠、抑郁、自我形象紊亂等。
四肢竣病人呼吸道護理
頸椎損傷結果造成肋間肌麻痹,正常人肋間肌換氣量占60%,當頸髓損傷肋間肌癱瘓由膈肌來代償其功能,頸4水平以上的損傷,使膈肌的活動受影響,病人需要人工呼吸機輔助維持呼吸,對高位截癱的病人,早期作預防性氣管切開,是減少肺部并發癥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①氣管切開護理。有條件時應將病人置于單人病室,床邊備吸引、吸氧照明裝置,消毒氣管切開護理盒(或盤)內置藥碗、鑷子、吸痰管10~20根、紗布。護理此類病人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清洗消毒內套管,及時、輕柔地用消毒導管吸出分泌物;吸痰1次換管一根,保持呼吸道濕化;可定時向氣道內滴入生理鹽水,酌加糜蛋白酶、卡那霉素等藥物,或作超聲霧化吸入。應用人工呼吸機時更應重視氣道濕化的重要性,可在每次吸痰前5分鐘1次性注入生理鹽水1~5ml,以刺激咳嗽反射,稀釋痰液,有利排痰。氣管外套管應備氣囊,防止機械呼吸時漏氣,每4小時放松氣囊1次,避免對氣管壁粘膜壓迫。護理氣管切開病人必須強調無菌操作,以防止增加感染。
②截癱早期,因咳嗽反射受到影響可導致痰液的積聚,應每2小時幫助病人咳嗽排瘓,可用雙手按壓上腹部以輔助呼吸,或輕輕叩擊胸背部,也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可減少肺部感染和萎縮。早期常插鼻胃管行胃腸減壓來緩解橫膈功能,要注意保持胃管的通暢,觀察并記錄胃引流物的色、質、量。
中樞性高熱護理
頸脊髓損傷時,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皮膚血管擴張,停止泌汗,體內積熱不能由液蒸發而發散,瘀滯體內,機體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喪失了調節和適應的能力,病人常產生高熱,達40℃以上。因此要調節室溫,保持病室通風,鼓勵病人多飲水。高熱時采取物理降溫,可將冰袋冰帽置于頭部,兩側腑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處,或用冰水、50%酒精擦浴降溫。
防止泌尿道感染的護理
①截癱早期脊髓休克過程中,逼尿肌壓迫反射性收縮,尿潴留,需留置導尿,經2~3周持續引流后,應將導尿管改為每4小時開放1次,如果尿液混濁,沉渣過多,可用生理鹽水或1:6000呋喃西林溶液200ml,作膀胱沖洗,使膀胱有脹有縮,有助于建立反射性膀胱,鼓勵或幫助病人大量飲水,每天不得少于1500ml,以便于沖出尿中沉渣,預防泌尿系結石。留置導尿期間,每日用生理鹽水棉球、新潔爾滅酊棉球清潔消毒尿道口2次,保持尿道口清潔,成人一般可選取用否留氏(Foley)導尿管,不用膠布固定,導尿管應每周更換1次,維持尿液導管始終低于膀胱水平面,當病人側臥時,導尿管不應橫跨于身體側面,應由兩大腿之間通過,連接于消毒貯尿瓶或1次性集尿袋中,附有刻度,可定時記錄尿量,觀察尿色有無混濁、沉淀,定期送尿培養和做抗生素敏感試驗,一旦尿感,可采取床頭抬高,增加入水量,將導尿管持續開放引流,膀胱沖洗,使用敏感抗生素等措施。
②截癱六周后,拔除尿管訓練排尿功能,可以用手掌輕輕按壓下腹部,協助病人排尿,如仍不能排尿或殘余尿過多,可采用定時開放或間斷導尿法;即每4小時導尿1次,病人出院后可教會由病人自己導尿,同時進行膀胱訓練,直到反射膀胱的建立。
褥瘡的預防及護理
截癱病人由于皮膚感覺障礙,體位不能隨意變動,骨突起部位皮膚、皮下組織受壓很易發生皮膚壞死形成褥瘡,截癱病人一旦褥瘡發生后由于支配皮膚的神經營養差,再加上發熱,低蛋白血癥等因素,褥瘡不易愈合,所以對于褥瘡應以預防為主。
①褥瘡的預防。受傷后骨突部即要用軟墊(海綿墊、氣圈)保護,也可使用氣墊床、電動床或水墊等,早期需定時翻身,通常每2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要保護受傷局部,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轉,防止脊柱扭曲,而造成新損傷,翻身后尾骶部,大粗隆及骨突部位均應用軟枕或海棉塊襯墊,保持關節功能位。病人的床單要清潔、平整、干燥、無渣屑,任何褶皺均將增加局部壓力。晨晚間護理時可用溫水擦洗病人肢體,用酒精、滑石粉對骨突部位皮膚進行按摸,對痙攣性截癱病人,為了避免肢體相互摩擦,可用棉枕或海綿枕隔開。
②褥瘡的分期和護理:
A瘀血紅潤期:由于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可出現紅腫,組織變硬,此期用50%酒精按摩,局部避免受壓。
B炎癥浸潤期:若紅腫處繼續受壓,褥瘡范圍將擴散,常有水皰形成,消毒皮膚后可將水皰內液體抽出,不必剪除表皮,以防發生感染,局部可用紅外線照射,使局部干燥結痂。
C淺度潰瘍期:水皰潰破,局部感染,暴露真皮層,此時應將無活力的組織盡量剪除,使其不向深部發展,若創面平整,可用中藥八濕膏,珍珠八寶丹,若傷口分泌物較多,可用2%臺金氏溶液濕敷或磺胺冷霜外敷,肉芽生長過多,可隨時剪平,促使創口早日愈合。
D壞死潰瘍期:壞死侵入真皮下層,壞死組織呈黑色硬痂,痂下形成深部潰瘍或竇道,通止附著的粘液囊或骨組織,應迅速剪除壞死組織,臺金氏溶液或九一丹外用,使壞死組織迅速脫落,待創面新鮮后,再用八濕膏、長皮膏、珍珠八寶丹或復方魚肝油膏敷貼,深面經久不愈的褥瘡常采用游離植皮,切除壞死組織縫合或推進皮瓣術,護理重點應注意加強病人營養,糾正貧血,保持局部傷口清潔、干燥,以期早日愈合。
消化道紊亂的護理
脊髓損傷后,軀體神經功能發生障礙,植物神經功能失去平衡,病人可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紊亂的癥狀;全截癱病人在傷后常出現腹脹、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致使膈肌上升,下降受限,加重呼吸困難,此時應禁食3~5日,必要時胃腸減壓,肛門排氣,肌注新斯的明。截癱病人肛門括約肌松弛,灌腸或肛管排氣時,肛管要插入15~20cm灌腸采取低壓慢速。受傷后病人也常發生消化道出血,如嘔血、黑便等。因此在應用激素等藥物時應警惕消化道出血,護士要加強觀察治療及用藥效果。對排便困難的護理要注意:
①飲食要定時、定質,多食粗纖維菜,多飲水,防止大便干燥。
②適當用緩瀉劑。
③訓練病人做自行按摩,順著結腸走向行腹壁按摩,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④訓練反射發生排便。幫助病人定時擴張肛門,大便失禁時可用清潔灌腸法,連續灌腸1~2次,使大便1次排凈。
高壓氧治療護理
脊髓損傷后早期應用高壓氧治療,可減少脊髓出血,水腫及缺氧狀態,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復。目前臨床應用24小時內連續3次高壓氧治療,間隔2小時重復1次。護士陪同進艙,加壓時指導病人做吞咽動作,捏鼻吸氣,若有耳病可加強吹氣,喝水,癥狀嚴重時加壓速度減慢,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注意神志、心跳、血壓,若有惡心、頭昏、煩躁、視野縮小、嘔吐、抽搐等癥狀可將面罩取下,改為自然呼吸。減壓時要注意病人保暖,開放一切引流管,輸液瓶內插入長針頭,注意用氧安全措施。
恢復鍛煉
綜述
對于在家進行恢復功能鍛煉的截癱患者,首先一定要樹立戰勝病魔的勇氣和自信,其次,要在保證安全的同時,勞逸結合地進行最大限度的功能鍛煉。
肌肉關節運動法
每日3—4次做癱瘓平面以下的肌肉被運活動,包括揉、搓等按摩手法,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肌肉豐滿,同時進行癱瘓平面以下的各關節被動運動,保持關節靈活,以防關節僵化而影響進一步的功能鍛煉。
抵膝抱臀站立法
此法適用于脊髓損傷三個月后的截癱患者,具體順序如下:
(1)讓患者雙手扶床邊,雙腳著地,坐于床邊;
(2)配合者坐于患者對面,以自己的膝蓋部位抵住患者的膝蓋部位,雙手抱緊患者臀部,并讓患者雙手抱住自己的肩膀。
(3)配合者雙手用力抱緊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牽拉,同時患者雙手用力即可站起。
以上動作完成后,每次可讓患者站立15—30分鐘,依次遞增,如有頭暈、惡心等不適,可坐下休息片刻重新進行,以便患者逐步適應,如站立后患者雙腳腫脹青紫,可在晚上睡覺時將患者雙腳墊高,腫脹即可消退。
扶物行走法
站立一段時間后,可讓患者鍛煉扶物行走。膝關節固定器固定患者膝蓋部位,然后扶雙杠配合者進行邁步、抬腿等功能重建性鍛煉。
以上三種功能鍛煉方式應用時互相結合,對截癱患者的最終恢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