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汗腺 成人皮膚小汗腺有200~500萬個,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至339個。手足掌最多,每平方厘米約有620個,大腿部最少每平方厘米只有120個。小汗腺的活動受交感神經支配,主要是膽堿能纖維。實驗證明,局部注射乙酸膽堿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局部注射腎上腺素也可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排出少量汗液。正常人汗腺分泌與溫度、運動量、精神因素有明顯關系。汗液成分99%為水分,1%為固形成分,含有機物質尿素及乳酸最多;無機物質以氯化鈉最多,此外有鈣、鎂、磷、被。汗液中還含有多種氨基酸類。汗的相對密度為1.001~1.006、pH為5.5+ 0.5。影響小汗腺的分泌因素有:①溫度高低;②精神因素;③藥物如阿司匹林;④飲食如吃辛辣食物、喝熱湯;⑤疾病如患肺結核的盜汗等。
2.大汗腺 分兩種排除通路,一是開口于毛囊,一是開口于皮膚。汗液成分一是水,二是固形成分包括鐵質、有臭物質、有色物質如黃色、棕色、綠色、青色、紅色、黑色。可在腋部形成色汗。 汗腺尚有散熱降溫調節體溫、滋潤皮膚用除藥物、及代謝產物以減少腎功能負擔
一、先天性遺傳性
1.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性無汗癥。
2.Riley-Day綜合征(失水性干燥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伴多汗癥。
3.Spanlang Tappeiner綜合征(脫發、多汗。舌狀角膜混濁綜合 征人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二、精神及神經損傷因素
1.多汗癥 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神經性刺激引起。
2.汗疤疹 精神因素為重要原因。
3.鼻紅粒病 可能為血管舒縮神經障礙。
三、疾病引起
1.盜汗癥 多見于肺結核患者夜間盜汗。
2.干燥綜合征 全身無汗癥。
3.局部無汗癥 見于先天性魚鱗病;系統性硬皮病;麻風病;慢性放射性皮炎;橫貫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癥。
4.血汗癥 見于血友病及鼠疫。
四、藥物引起的色汗癥
當注射亞甲藍可使汗液呈青色,服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紅色,內服氯苯吩嗓可使汗液呈紅色。
五、由細菌與汗液中有機物質混合作用
如臭汗癥多見于腋窩大汗腺部。
六、尿素汗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