膿皰的發生機理因病因不同差異。有些疾病表現的膿皰病因仍不明了。但膿皰腔內均有大量的白細胞存在。
病毒性痘樣膿皰由不同的病毒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染感覺人體后,經一系列免疫反應,發生表皮內或表皮下膿皰。其典型的變化可使表皮發生網狀變性和氣球狀變性,亦可有不同病毒的包涵體。
細菌感染的膿皰多由葡萄球菌,鏈球菌感染引起。感染途徑為原發感染和繼發感染。原發感染是致病菌直接侵入皮膚引起膿皰。如傳染性膿皰瘡,其發病機理病原菌起主要作用。繼發感染是發生于原有皮損的礎上。一般為多種細菌的混合感染,如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引起細菌性膿皰的致病因素,病原菌在皮膚上大量繁殖或接觸外來毒力較強的菌株,表皮破損使病原菌易于侵入。小兒皮膚薄嫩抵抗力差易受感染。代謝失調、營養不良、疲勞或某種免疫功能缺失的易感性。
非感染性胞疹為無菌性膿皰。一般病因尚不清楚,如皰疹樣膿皰病,膿皰型銀屑病等。有認為與病灶感染,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
(一)感染性膿胞
1.病毒性痘樣膿胞,Kaposi水痘樣疹,種痘反應,牛痘樣濕疹,天花,羊痘,牛痘,擠奶人結節。
2.細菌性炎性膿皰 傳染性膿皰瘡、大皰性膿皰瘡、深膿胞瘡、新生兒膿皰瘡、毛囊性膿皰瘡、壞死性痤瘡、須皰、禿發性毛囊炎、手(足)表淺性大皰性膿皮病,膿皰性細菌疹,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3.真菌 、螺旋體、螨蟲感染性膿皰 見于黃癬、膿癬、膿皰性梅毒疹、疥瘡、毛囊蟲皮炎等。
(二)非感染性膿皰
本組疾病無菌性小膿皰,大多病因不十分明了,如膿皰型銀屑病,皰疹樣膿瘡病、角層下膿皰病、掌跖膿皰病,連續性肢端皮炎、嬰兒肢端膿皰病,嗜酸性膿胞性毛囊炎,膿皰性粟粒疹,藥物如溴劑、碘劑引起的膿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