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栓塞性疾病在臨床上甚為多見,涉及的病因相當廣泛。近年來,隨著基礎醫學的發展,對血小板生物化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學結構以及超微結構研究的深入,對血栓形成過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認為血栓形成是復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來對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質或先天性血栓傾向的病人,對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常見的病因如下:
1.血栓性素質
(1)抗凝物質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異??鼓涪蟀Y、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肝素輔助因子Ⅱ缺乏。
(2)纖維蛋白溶解異常:纖溶酶原缺乏、纖溶激活物質缺乏、纖溶抑制物增多、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
2.靜脈血栓形成
(1)血流淤滯:妊娠、肥胖、創傷、外科手術、充血性心力衰竭、臥床過久。
(2)凝血亢進:惡性腫瘤、骨髓增生性疾病。
(3)其他:口服避孕藥、溶血危象。
3.動脈血栓形成
(1)血管壁異常: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糖尿病。
(2)血液黏度增高: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漿細胞病、燒傷。
(3)血小板功能異常: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
4.微循環血栓形成
(1)栓塞:多見于動脈血栓。
(2)凝血活性增高:細菌性內毒素、病毒、溶血、壞死組織、腫瘤細胞、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清病、播散性血管內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