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染源 主要傳染源為糞便中持續排出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復期及無癥狀包囊攜帶者。因為包囊對外環境抵抗力強,在糞便中可存活5周,如污染水和食品,會傳播本病。急性期病人常排出大量滋養體,但在外界環境中迅速死亡,故急性期病人不被列入主要傳染源。人是溶組織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貯存宿主。猿類、豬、犬、鼠等雖均可自然感染溶組織內阿米巴、但其作用的傳染源意義不大。
(2)傳染途徑 一般認為阿米巴包囊污染事物和水,經口感染是主要傳播途徑。水源污染引起地方性流行。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亦可致病。蒼蠅、蟑螂也可起傳播作用。男性同性戀中偶可由口—陰部接觸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性別無差異,嬰兒與兒童發病機會相對較少。營養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發病機會多。人群感染后抗體滴度雖高,但不具保護作用,故重復感染較多見。
(4)流行特征 分布遍及全球,以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為高發,感染率高低與衛生情況及生活習慣有關。少數不發達國家居民,感染率估計達50%。在世界分為內平均感染率約10%,我國近年來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膿腫病例以少見,僅個別地區仍也病例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