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1、 神經肌肉接頭之間傳遞障礙 重癥肌無力,類重癥肌無力綜合征的病因如肺癌及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或伴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等。
2、肌纖維本身的病變導致肌肉無力多發性肌炎、肌營養不良癥等。
3、其他 膜電位異常如周期性麻痹、肌強直性肌病等;肉毒癥和高血鎂癥。氨基成類藥物、美洲箭毒素和乙酸膽堿受體結合、有機磷中毒時膽堿酯酶的活力受到影響等。能量代謝異常如肌磷酸化酶缺乏癥和肉堿棕調酸轉移酶缺乏癥等。
機 理
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胸腺發生病變后,誘發產生抗胸腺樣物質抗體,這種抗體與橫紋肌突觸后膜的乙酸膽堿受體有交叉反應,即乙酸膽堿受體抗體,當乙酸膽堿受體抗體與乙酸膽堿受體結合后,則封閉了乙酸膽堿受體,受體抗體復合物在補體的參與下可以溶解受體,殺傷性T細胞及淋巴因子也可以破壞受體,使橫紋肌突觸后膜的乙酸膽堿受體的數量減少,功能下降。在正常情況下,當神經沖動到達神經末梢時,很多囊泡可以同時釋放大量的乙酚膽堿;但只有一部分和終板膜上的乙酚膽堿受體結合而產生有效的終板電位,大部分被乙酸膽堿酯酶水解或被神經再攝取。所以當神經沖動連續發放時,雖然突觸前膜附近的囊泡補充不足,乙酸膽堿的釋放量逐漸減少,但仍然能夠維持有效的肌肉收縮。本病由于終板的受體減少,從而減少了乙酸膽堿與受體結合的幾率,使大量的乙酸膽堿被乙酸膽堿酯酶水解和在突觸間隙中流失。在神經沖動的開始,雖然終板的受體減少,由于神經末梢釋放大量的乙酸膽堿與受體結合的幾率降低不明顯,仍能產生有效的肌肉收縮。當神經沖動連續發放時,由于乙酸膽堿的釋放量下降,使越來越多的肌纖維不能產生有效的終板電位,導致臨床上出現受累橫紋肌的異常易于疲勞,活動時加重,休息后減輕。
類重癥肌無力綜合征的發病病因是有惡性腫瘤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性疾病,尤以燕麥細胞型肺癌多見。發病機理是瘤細胞表面具有與突觸前膜鈣通道結合蛋白相同的抗原,抗腫瘤抗體與突觸前鈣通道結合蛋白有交叉反應,從而影響突觸前乙酸膽堿的釋放,缺乏足量的乙酸膽堿與乙酸膽堿受體結合,減少動作電位的產生,發生骨骼肌的異常疲勞。即休息時肌 力減弱,活動后肌無力好轉的異常疲勞現象,神經高頻重復電刺激檢查時動作電位遞增現象可以作出診斷。
多發性肌炎的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一般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是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免疫性疾病,表現為 肌肉的間質性炎癥和肌纖維的變性。肌細胞電鏡下部分患者提示有病毒顆粒的存在人細胞和殺傷細胞的激活相當明顯,肌纖維周圍有淋 巴細胞浸潤,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抗肌球蛋白抗體和抗核抗體。部分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為受累肌肉的肌無力和肌肉萎縮等。
肌營養不良癥的基本原因是基因缺陷,可能導致dystrophin,(抗肌營養不良蛋白)的生成困難。當肌纖維缺乏dystrophin,使肌細胞膜功能障礙,大量的游離鈣、高濃度的細胞外液進入肌纖維內,以及免疫物質進人肌細胞內引起肌細胞內,使肌原纖維斷裂、壞死。
低鉀性周期性麻痹和高鉀性周期性麻痹的病因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與膜電位和閾電位之間的差值有密切的關系。膜電位是鉀的平衡電位。靜息狀態下,細胞內鉀的濃度明顯高于細胞外鉀濃度,膜電位的大小與細胞內外鉀的濃度比值有關。當細胞外鉀濃度降低時,膜電位的幅度增大;使膜電位與閾電位的差值增大,細胞膜處于過度極化狀態,細胞的應激性降低。相反,細胞外高鉀時,膜電位降低,膜電位與閾值電位的差值減小,細胞的興奮應當增高。但當膜電位小于閾值電位時,影響復極,同樣使細胞的興奮性降低。當機體進食糖類食物、運動后休息、應激狀態后、應用胰島素和腎上腺素藥物等因素下,使鉀很快進入細胞內,形成低鉀性周期性麻痹;在饑餓、運動后等因素下,造成細胞外高鉀,形成高鉀性周期性麻痹。發作經常者,可有肌纖維有圓形或橢圓形囊泡,晚期可伴有局灶性壞死,肌核中移,肌纖維大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