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腸病性關節炎相關鞏膜炎一般治療
一、治療:
1.IBD性彌漫性或結節性前鞏膜炎可應用糖皮質激素,同時利于UC和CD的病情緩解,但不可用于維持治療,因為該類藥物不能防止腸病的復發。一般用潑尼松40~60mg分次口服,待病情緩解后遞減藥量,維持半年以上。病情嚴重者可用氫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200~300mg或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10mg每天靜脈滴注,病情緩解后改為潑尼松口服。病變以左半結腸為主者可保留灌腸。出現壞死性前鞏膜炎或慢性反復發作的腸病患者,應加用免疫抑制劑,選用硫唑嘌呤(azathioprine),2mg/(kg·d),分次口服,療程1年,可使病情改善和緩解。若無效,可給予環磷酰胺(CTX),1~2mg/(kg·d),但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通常在維持使用糖皮質激素的基礎上,用免疫抑制劑聯合治療,可減少2藥的劑量和副作用。有前葡萄膜炎者應充分散瞳。
2.對IBD的治療取決于腸道受累的范圍和程度,必須適當考慮整個臨床情況和疾病的慢性特征進行治療。兩病在治療的許多方面有重疊,但一個基本的差別是UC可通過去除結腸或所有的結腸黏膜而得到愈合。而CD無法通過手術治愈,在手術切除受累的腸段之后,仍有不可預知的復發傾向。
3.水楊酸柳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為首選藥物。本藥在腸內經細菌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5-ASA)與磺胺吡啶,可消除腸道的炎癥。發作期4~6g/d,分4次口服;病情緩解后改為2g/d,分次口服,維持1~2年。由于5-ASA是SASP的活性部分,5-ASA緩釋劑能使藥物在腸道內緩慢釋放,保持腸內有效濃度,效果較好。病變限于直腸、乙狀結腸者,可用5-ASA 1~2g灌腸,1次/d或5-ASA,肛栓500mg,2~3次/d。SASP的副作用有惡心、嘔吐、皮疹、白細胞減少、溶血反應、葉酸缺乏及過敏反應等。IBD患者應用NSAID必須小心,因為在治療關節炎的同時,會加劇腸道炎癥。
4.類似于強直性脊柱炎的骶髂關節炎通常在腸病之前發生,一般獨立發展,其病程與是否進行直腸結腸切除無相關性。治療IBD并不能阻止關節進行性鈣化和融合的發生,因此,需要單獨的治療(理療和抗炎藥物)。
5.直腸結腸切除術可緩解許多UC患者的關節炎,但僅對少量的CD關節炎有效。若并發癌變、完全性腸梗阻、腸穿孔、瘺管與膿腫形成、頑固性全結腸炎,內科治療無效者應行手術治療。一般治療包括禁食、經靜脈高營養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貧血者應輸血,低蛋白血癥者補充蛋白質及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