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間膿腫一般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根據感染情況給予廣譜、足量抗生素治療,促進膿腫逐漸吸收。
(2)給予全靜脈營養維持,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3)對于多發的、膿腫直徑<5cm者,可加強支援療法(包括用新特藥物),并采用物理透熱療法等。,待膿液自行吸收。
2.手術治療
(1)穿刺引流:適用于單發性膿腫或消瘦病人,可在B超定位后穿刺抽吸膿液并置管引流。
(2)剖腹探查并引流術: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行剖腹探查術。
?、倌撃[>5cm,全身情況差,體溫高達39℃以上,白細胞>20×109/L持續時間長久者。
②合并粘連性腸梗型者。
③合并腸壞死穿孔者。
?、軉伟l性巨大膿腫,穿刺引流無效者。
此病因膿腫壁多與腸壁形成炎性粘連,進行手術時容易分破腸管形成腸瘺,故手術時須小心、仔細。
腸間膿腫辨證論治
一、辨證選方:
1.火毒蘊結:
治法:清瀉實熱,宣散郁結。方藥:內疏黃連湯加減。黃連10克,黃芩6克,大黃6克,梔子10克,桔梗6克,木香6克,檳榔6克,連翹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若痛甚者加元胡;便秘加火麻仁。
2.熱毒熾盛:
治法:消腫散結,活血法瘀止痛。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穿山甲10克,皂角刺10克,當歸尾12克,金銀花12克,赤芍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天花粉12克,陳皮6克,防風6克,白芷6克,甘草6克。
3.肛門濕熱證:
治法:清熱祛濕。方藥:清熱除濕湯加減。
4.陰虛毒戀:
治法:滋陰清熱,除濕軟堅。方藥:滋陰除濕湯加減。川芎1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熟地黃12克,柴胡6克,黃芩9克,陳皮9克,貝母10克,地骨皮10克,澤瀉10克,甘草6克。氣虛加黃芪;口干甚者加麥冬;便結者加火麻仁,大黃。
5.氣血兩虛證:
治法:補益氣血。方藥:八珍湯加減。
二、專方驗方請參見“肛瘺”條。
三、外治療法及其他治療:
1.熏洗療法:用苦參湯或五倍子湯加減,煎水,先熏后洗。
2.敷貼療法:用金黃膏,或三黃膏等,敷貼患處。①玉露膏外敷,有涼血、清熱、消腫之作用。處方:芙蓉花葉曬干研細未,用凡士林調成30%軟膏敷患處,日2~3次。②金黃膏外敷,有清熱除濕,散瘀化痰,止痛消腫之功能。處方:黃柏,大黃、姜黃、白芷各60克,川樸、陳皮、蒼術、南星、甘草各25克,天花粉30克共研細未,以茶水調和外敷或配成3%凡士林軟膏。中藥1.臟連丸: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用于膿腫早期局部腫痛者。每日2次,每次5克。
2.二妙丸:有清熱燥濕之功,適用于膿腫初期,膿未成者,每日2次,每次5克。
3.便秘服麻子仁丸,或液狀石蠟,使糞便稀軟,排糞通暢。針灸推拿按摩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思路與方案:肛門直腸周圍膿腫,一旦成膿后應早期切開排膿,不能讓其自行潰破,因其皮膚較堅韌,膿液易向深部左右擴竄,而穿破皮膚較難,如果切口不及時,膿腫必然增大加深,因此對于本病,應當把它看作是一種急癥,爭取時間根據病情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盡量作一次性根治手術,手術成敗的關鍵是正確尋找內口,而正確處理肛管直腸環,則是防止發生肛門失禁后遺癥的關鍵。特別是高位膿腫在處理技術要求較高:其一:排膿時必須正確分離恥骨直腸肌;其二:肛管直腸環以上與內口相通的通道,要采用橡皮筋掛線;其三:處理好感染的肛門腺及其附近的創面。
切開排膿掛線法是在中醫"掛線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和高位坐骨直腸間隙膿腫的新療法。本療法適用于肛門腺感染化膿向上侵入肛管直腸環以上的高位骨盆直腸間隙膿腫或高位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如一次性切開,必然會切斷肛管直腸環,損傷重要的肛門括約功能而導致大便失禁,如僅單純排膿,不處理內口和感染的肛門腺,就會形成高位肛瘺,需二次手術,增加病人的痛苦。故宜采用切開排膿,同時將低位括約肌切開(指將肛管直腸環以下的外括約肌皮下部、外括約肌淺層和內括約肌切開)。對肛管直腸環以上與內口相通的腔道可用橡皮筋掛線;術后2~3周緩慢地將肛管直腸環勒開,使勒開的肌肉達到邊勒開邊修復,從而避免發生組織大豁口,防止肛門失禁。
手術方法:常規消毒,骶麻,切開排膿,排膿后查清膿腔與內外括約肌和肛管直腸環的關系及內口的位置。一般用探針順切開的膿腔仔細查找內口,距肛緣位置較遠(3cm以外)的深部膿腫,其內口常位于肛管后肛隱窩。有些不宜從膿腔內尋找內口,需在肛門鏡下,用探針查清內口位置。內口標志是肛隱窩充血明顯,局部常有炎癥,壓迫局部膿液溢出,探針探入1厘米以上即可證實是原發內口。對切開的膿腔可用手指探查膿腔的深度和走行方向,分離其間的纖維隔(聯合縱肌分支纖維),用刮匙清除腐爛組織。應盡量垂直切開低位括約肌,以防止造成括約肌的過大損傷。將探針從內口探出,探針后端結扎絲線,并在絲線上結扎一條橡皮筋,在肛門鏡下縱形切開內口下方與上方的肛管皮膚和內口上方粘膜1厘米,并切開內口上下方的括約肌,將探針從內口抽出,使橡皮筋保留在肛管直腸環上方與內口相通的腔道中,用另一條粗絲線結扎橡皮筋的兩端,但不要收緊橡皮筋(術后再分次結扎橡皮筋),只將橡皮筋結扎固定即可。修剪創口皮緣,放置橡皮管引流,創口用油紗條填塞,外用紗布固定。術后10天再拉緊橡皮筋,隔10天再拉緊橡皮筋一次,要求在1個月左右時間內用橡皮筋將高位括約肌緩慢勒開。忌用橡皮筋一次收緊將肛管直腸環勒開,以免發生肛門失禁后遺癥。術后每日換藥。
本病術后還應配合藥物治療,除選用抗生素外,還可選用清熱解毒,托里排膿,生肌止痛中藥治療。另外每日便后宜坐浴換藥,局部換藥可選用紅粉紗條或四黃膏紗條,有祛腐生肌,清熱解毒作用。有利于創口引流,防止假愈合。對于肛周膿腫潰破或排膿后形成的肛瘺,已屬于肛瘺范圍,詳見“肛瘺”條。護理初起時臥床休息,飲食宜清淡,避免大怒和抑郁。康復預防歷史考證有關本病的論述,最早見于《內經》,如《靈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