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腸炎一般治療
一、治療
治療的目標是消除細菌、消除或減弱細菌毒素的作用、扶植腸道正常菌群、改善全身和腹部消化道的癥狀。
1.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極為重要,臨床用藥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對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的要嚴密觀察消化道的變化。一旦懷疑本病或已明確診斷應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抗生素。停用抗生素以后有利于腸道其他細菌特別是需氧菌的生長,抑制厭氧菌生長,恢復正常的腸道內環境。
2.抗生素的應用
在大便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得出結果之前應及時改用抗生素,可使用針對性強的窄譜抗生素。
(1)紅霉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為病原的可使用紅霉素,30mg/kg,分4次口服,或2~4mg/kg靜脈滴注,療程為7~10天。
(2)萬古霉素:
萬古霉素對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有抗菌活性,在腸道內很少被吸收,能維持較高的藥物濃度,很少有全身的毒副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作用,故被臨床確認為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
口服萬古霉素500mg,4次/d,至少10天。一般臨床癥狀迅速好轉,腹瀉、發熱、腹痛常在48~96h內緩解,大便毒素滴度在3~7h內逐漸下降。但有少部分病人癥狀緩解停藥后有復發。其原因可能有:①應用萬古霉素以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形成芽孢,停用藥物以后芽孢發育和繁殖再次產生毒素;②病人再次感染難辨梭狀芽孢桿菌(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出現緊急耐藥菌株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再次使用萬古霉素仍然有效,而且未能檢出耐藥菌株)。有人認為使用萬古霉素的總劑量和療程的長短對停用抗生素后的復發無直接關系,采用逐漸減少劑量或間歇用藥的方法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復發。如果發生復發可以重復一個療程的用藥。萬古霉素治療的主要缺點是味苦難聞和有較高的復發率,且價格昂貴。
(3)甲硝唑:
甲硝唑也常被用于本病的治療,得到較滿意的療效。體外實驗中甲硝唑對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缺點是口服時藥物易被吸收,腸道的濃度相對較低,使用時需要加大劑量。甲硝唑0.4g口服,4次/d,5天后改用0.2g,1次/8h,再用5天。對不能口服的可經靜脈給藥,成人和12歲以上兒童每次0.5g,1次/8h。個別情況下甲硝唑也可以成為假膜性腸炎的誘因,但仍然不失為很好的治療藥物。
(4)磺胺脒和酞磺胺噻唑:
1g口服,4次/d,共7~10天。
(5)桿菌肽:
也有用桿菌肽、潔霉素治療的報道。桿菌肽是對細胞壁有活性的多肽,體外實驗能抑制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與萬古霉素相同,口服給藥時從胃腸吸收少,糞便中可獲得較大的濃度,全身的毒副作用少。桿菌肽的口服劑量是25000單位,4次/d,療程1周。
應用高壓氧治療可以抑制腸道內的厭氧菌的生長繁殖。一般用3個大氣壓作間歇治療,5~7次為一個療程。
3.抗毒素
抑制毒素的致病作用。
(1)消膽胺:
消膽胺在體外能結合難辨梭狀芽孢桿菌的細胞毒和腸毒素,此藥在腸道內發揮離子交換樹脂作用與腸道內梭狀芽孢桿菌結合排出腸外,阻斷或降低毒素的組織毒性和活力,促進回腸末端對膽鹽的吸收,減輕癥狀。常用劑量為每次口服4g,1次/6h,共5天。消膽胺適合輕癥或經初期治療成功而復發的,以及使用萬古霉素后減少劑量而復發的。
(2)氣性壞疽梭狀芽孢桿菌多價抗毒素:
常用劑量為50000U,加于5%葡萄糖液50ml靜脈點滴,2次/d,直到效果滿意。
(3)考來烯胺:
此藥能與毒素結合,減少吸收。一般用2~4克口服,3次/d。
4.扶持正常菌群
由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腸道定植阻力的喪失是假膜性腸炎病理中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從理論上講,可以用重建正常菌群的方法治療。
(1)藥物治療:
乳酶生0.9g,3次/d。維生素C 0.1g,3次/d。葉酸、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B12、谷氨酸等能促進腸內球菌正常菌群的繁殖。乳糖、蜂蜜、麥芽糖等促進大腸桿菌的繁殖。
(2)健康人糞便:
用健康入腸道含正常菌群糞便為供體,用糞便灌腸方式治療假膜性腸炎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其方法是取大便5~20g加200ml生理鹽水混勻過濾后保留灌腸,1~2次/d,3~5天為一個療程。
5.對癥及全身支持治療
補充血容量并給予全血、血漿或白蛋白,增強抵抗力及抗休克的能力。對毒血癥的治療可以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期達到減輕毒血癥的作用,有利于糾正休克。但沒有必要大劑量、長期使用。血壓偏低可用多巴胺、間羥胺等血管活性藥物。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
腹瀉可以導致脫水,一般為等滲性脫水,應根據生化檢查和尿量補充丟失的水和鉀、鈉鹽。使用堿性藥物糾正酸中毒。單純以靜脈補充液體常難以補足血容量,腸道尚有正常黏膜可以吸收水分時,可以通過口服途徑補充葡萄糖鹽水(1000ml生理鹽水中加用20g葡萄糖或40g蔗糖),葡萄糖在被吸收的同時作為載體將鈉離子吸收,有利于補充鈉的丟失和酸堿平衡的恢復。
(3)腸外營養(PN)治療:
本病有嚴重的腹瀉,病程中影響進食,病程長,常易導致氮的負平衡。因此,PN治療可以增強機體的抗御疾病的能力,加速組織的修復。
(4)治療基礎疾病:
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對于基礎疾病的治療,糾正心力衰竭,改善肝功能等。
6.手術治療
在非手術的積極治療下,病程無改善,懷疑腸壞死、腸穿孔或發生中毒性巨結腸的可在糾正酸中毒、補足血容量的同時積極手術探查。
(1)小腸修補或腸切除術:
適合于局部或一段腸管病變,腸壁充血水腫、壞死、穿孔者。可酌情行修補或一期切除吻合。
(2)回腸造口和橫結腸造口術:
中毒性巨結腸或腸穿孔時由于病情危重,全身狀況差,不容易經受較大手術,可行末段回腸造口或橫結腸雙腔造口術,同時可經造口灌注萬古霉素或甲硝唑。
二、預后
本病若能得到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改善及消失,糞便中致病菌轉陰和毒素消失。若延誤診斷,未能較好的控制病因,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合并癥則后果嚴重,死亡率可高達20%~30%。
假膜性腸炎辨證論治
三、中醫治療
?。?)濕熱下迫
治法:清熱利濕解肌。方藥:葛根芩連湯加味。方中葛根解肌清熱,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杉鱼y花、木通、車前子等,幫助清熱祛濕,使表里雙解,濕熱分消,泄瀉得止。若濕邪偏重,胃脘痞悶,,渴不欲飲,苔膩,宜酌加藿香、佩蘭、厚樸。若熱邪偏重,發熱,口渴喜冷飲,苔黃厚,可選添連翹、梔子、馬齒莧。若伴有惡心嘔吐,可加竹茹、陳皮、半夏。
(2)脾虛濕盛
方藥:參苓白術湯加味。方中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山藥、扁豆、蓮肉補脾;砂仁和胃理氣;薏米理脾滲濕;桔梗載藥上行,宣肺利氣,借肺之布精而養全身。各藥合用,補其虛,除其濕,行其滯,調其氣,兩和脾胃,則諸癥自除。若濕重舌苔厚膩者,加藿香,厚樸、半夏以燥濕化濁;大便溏稀加肉桂、肉豆蔻以補火燠土。
四、中醫偏方
(1)香連丸:每次6g,每日2次,用于濕熱泄瀉。香砂養胃丸,每次6g,每日2次。用于脾虛濕盛之泄瀉。
(2)保濟液,每次2支,每日三次。用寒濕阻滯,腹痛吐瀉。
針灸:
針灸1組:取下脘、合谷、內庭(均用瀉法),適于濕熱下迫者。2組:取脾俞、水分(均灸)、陰陵泉、公孫(均用瀉法),適于脾虛濕盛者。
2. 耳針于大腸、小腸、胃、脾、交感等耳穴中選取三個穴位,每日或隔日耳針一次,每次留針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