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一般治療
慢性乙肝西醫治療
慢性肝炎一般病程較久,超過半年。在現有醫學手段下,無法清除患者體內乙肝病毒。且這個疾病的服藥時間漫長,因此首選強效、低耐藥、安全性高的抗病毒藥物,長期抑制病毒復制,延緩疾病向肝硬化、肝癌進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患者生活上動靜結合,有規律;飲食上適量進食優質高蛋白,適當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不宜過多吃糖及高脂肪的食物,要戒酒病配合醫生給與必要的治療:
(1)目前對抗病毒治療的研究
①導向抗病毒治療
應用現代醫學生物技術,將有效抗病毒藥物、生物活性多肽因子、毒素蛋白等,與一定的靶向載體交聯,特異地將治療藥物運送到靶器官或靶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此法具有選擇性較強、特異性較好、藥物用量小、毒性低、能提高療效等優點。目前國內正在研究的有脂質體干擾素,脂質體冬蟲夏草治療慢性乙肝;脫唾液酸糖蛋白受體導向Ara-amp的研究也見有報道。這種給藥方法為抗病毒作用強,但副作用較大的抗病毒藥物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可靠途徑。
②乙肝治療性疫苗的研究
上海通過改變抗原遞呈途徑,激活耐受動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打破免疫耐受狀態。提出免疫復合物型治療疫苗途徑,已初步顯示其治療效果。
③DNA免疫用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將含有目的基因的質粒直接接種到肌肉內,使其在體內較長期地表達目的基因,從而誘生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由于它比較穩定、幾乎無抗原性、較易生產、便于應用;由于其抗原提呈方式與一般疫苗不同,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故既可用于預防,又有可能用于治療。例如Tiollaais(1997)給小鼠肌注能夠編碼HBV包膜蛋白的質粒DNA,在兩周內所有免疫動物均產生了抗體,抗-HBs滴度大于100IU/L。同時可見細胞免疫反應增強。這種治療方法尚處于研究階段。
④基因治療研究
(2)抗病毒藥物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HBV復制,從而緩解炎癥活動性,對整合病毒無作用,對肝細胞核內HBV的超螺旋共價閉合環形DNA(cccDNA)亦無作用,故停藥后CCCDNA又重新成為病毒復制轉錄的模板。
A)阿昔洛韋(ACV):
屬于核苷類似物,對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劑量為每日15mg/kg,靜脈滴注,30天為1療程,根據情況可重復療程。利巴韋林(Ribavirin):為單磷酸肌苷(IMP)脫氫酶抑制劑,抑制IMP,從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與α-IFN合用治療丙型肝炎可增強療效。也可單獨用于IFN有抗藥性病例。成人劑量10~15mg/(kg d),肌注或靜脈滴注或0.8~1.2g/d,分次口服,療程3~6個月。個別病人用藥后發生輕度溶血性貧血,適當減量可恢復,個別有血中尿酸水平升高,無需停藥。
B)干擾素(IFN):
IFN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其抑制病毒復制具有廣譜性、間接性、種屬特異性及受性依賴性。α-IFN的常用劑量為3~5MU/次,每周3次,療程4~6個月。也可采用3~5MU/d,1次/d,1個月后改為每周3次,療程同上。可酌情應用1~2個療程。較小劑量(如1Mu/次)達不到治療效果,更大劑量(如>10MU/次),易出現不良反應,對治療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適當延長療程可以減少反跳。治療后約有40%的病人可獲得持久治療反應,即HBV DNA(斑點雜交法)消失,HBeAg轉陰,ALT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大部分病人抗-HBe轉陽,隨訪1年,仍保持穩定不變。經α-IFN治療后HBsAg轉陰病人約占10%左右,一般發生在治療中或治療結束后3個月內。持久治療效應病人在治療結束后一年,肝活檢顯示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獲持久治療效應的病人,約有20%~30 %可復發,復發者多數為治療不夠充分,如重復治療,一般仍有良好反應。
C)單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
能選擇性抑制DNA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用法:每日10mg/k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6天后減半量,療程1個月。停藥后易復發。其他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為胞嘧啶核苷類似物,抑制病毒反轉錄酶,動物實驗顯示對鴨、土撥鼠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成人用量為每日100mg,口服,經1~2個月治療后多數病人HBV DNA可轉陰,ALT也隨之下降但停止治療后易反跳。泛昔洛韋(Famciclovir)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經歐洲、澳大利亞多中心研究,認為抗HBV復制效果與3TC相似。
D)膦甲酸鈉(PFA):
為焦磷酸類似物,當病毒RNA或DNA合成時,作用于反轉錄酶,抑制DNA多聚酶活性。成人應用60mg/(kg d),緩慢滴注,可用2~3周。可引起多系統不良反應,腎功能不足需減量用藥。 E)苦味葉下珠:屬大戟科油柑屬中藥,味苦、性涼,對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誘導的肝細胞毒性具有保護作用,其抗HBV效能,實驗結果差異較大,此類藥有600多種,產地不同、采集時間不同可能效果也不同。有報告廣西產葉下珠加環丙沙星可增強抗病毒作用。
(3)免疫調節藥物
A)胸腺素(Thymosin)
用法5~20mg/d;肌注或靜滴,療程2~3個月,美國人工合成28氨基酸多肽α-胸腺素(日達仙),用法為每次1.6mg,每周2次,皮下注射,療程6個月,可使少數病人HBeAg、HBV DNA轉陰但價格昂貴。國內亦已有大劑量胸腺素治療重肝的報告(160mg,每日或隔日一次,靜滴)。
B)白細胞介素-2(IL-2)
用法:重組IL-2 10萬U/d,肌肉注射,28天為一療程。大劑量應用可出現惡心、嘔吐、一過性發熱、水腫,嚴重的低血壓,暫時性腎功不全,停藥后可消失。
C)左旋咪唑(Levamisole)
用法;成人150mg/d,療程4~8周。左旋咪唑涂布劑應用方便、副作用小,用法:5ml,每周2次涂布于皮膚,療程3~6個月。
D)特異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
用法:1~4mg,每周2次,療程3~6個月。
E)腎上腺皮質激素
如潑尼松治療慢性乙肝,經隨機、雙盲、對照的多中心臨床觀察,無明顯效果,且可能有害。
F)從中藥提取的免疫調節藥物
豬苓多糖注射液,用量為每日40mg,肌肉注射,連續20天,休息10天,可重復3個療程。同時配合乙肝基因疫苗5μg,每2周1次皮下注射,6次為1療程。香菇多糖可與α-IFN合用以增強療效,每日8mg,肌肉注射,8周為1療程。其他如枸杞多糖、蟲草菌絲、黃芪注射液等均有調節免疫功能之功效,可依據病情適當選用。
(4)護肝降酶藥物
A)強力寧或強力新
用法:40~120ml溶于葡萄糖液中靜點,1次/d,ALT正常后宜逐漸減量停藥,以防止反跳。長期大量應用時個別病人呈現類固醇樣副作用。
B)甘利欣
為甘草酸二胺,降酶作用優于強力寧,每天30ml(150mg)稀釋后滴注;口服為每日450mg,分次服用。注意事項同強力寧。
C)肝炎靈
降ALT效果顯著,每天4ml肌注。宜逐漸減量停藥,防止反跳。無不良反應。
D)門冬氨酸鉀鎂
用法:10~20ml加入葡萄糖液中緩慢靜點,1次/d。對于降低血清膽紅素,改善肝功能有效,有助于肝性腦病病人的蘇醒。
E)馬洛替酯
用法:200mg,3次/d,12周為1療程。少數人有惡心、皮疹、瘙癢等副作用。
F)中藥提取物
五味子及聯苯雙酯滴丸:前者根據病情酌量服用,后者每天20~45mg,分次服用。停藥后ALT易反跳,需緩慢減量停藥;垂盆草:用量:干品30g或垂盆草甙24mg,3次/d,服用2周即可見ALT下降,肝功正常后宜減量緩慢停藥。其他尚有益肝靈、云芝多糖、齊墩果酸、葫蘆素、黃芩甙、華蟾素等等。可酌情選用。
(4)預后
慢性乙型肝炎的預后主要取決于肝臟炎癥程度。有橋樣壞死或多小葉壞死的慢性肝炎,約 80%在 5 年內可發展為肝硬化。靜止的肝硬化,亦可長期代償;有廣泛炎癥壞死者,病情可迅速惡化。 HBeAg (+)者由免疫耐受進展為免疫活動,肝臟炎癥活動可由輕度發展為重度。抗-HBe(-)期多數病人經免疫清除而病變恢復,但也可重疊感染其他病毒或 HBV 發生變異,持續的病毒復制使炎癥持續,持續的炎癥可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性肝癌。
慢性乙肝辨證論治
慢性乙肝中醫治療
中醫治乙肝,主要是從濕、郁、虛三個方面著手。
1、濕
中醫認為,乙肝病毒屬于一種“濕熱疫毒”的邪氣。臨床研究也發現,濕熱阻滯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醫臨床證型。溪黃草、茵陳蒿等眾所周知能治療乙肝的中草藥,就是針對濕熱的。中醫還認為,濕性黏膩,纏綿難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長,形成慢性病。所以說濕邪不去,肝炎是無法痊愈的。雖然如此,但不是每個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黃草、茵陳蒿祛濕的。
濕邪一般分為濕熱和濕濁兩種。
濕熱
這類患者比較多,表現為口干、口苦,喜歡喝冷水,吃了煎炸的東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較黃,舌苔黃、厚、膩。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一般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再酌情加減藥物治療。中成藥方面,可選用龍膽瀉肝丸、溪黃草沖劑、雙虎清肝顆粒、乙肝清熱解毒顆粒等。食療方面,可用溪黃草、鹵陳蒿、板藍根、田基黃、雞骨草、布渣葉等清熱利濕的中藥煲湯,或煮水代茶喝。
這類患者一定要注意兩個問題:1.不能過早使用滋補藥品。濕熱的祛除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有些慢性肝炎的患者,連續用了3個月的藥,舌苔才退干凈。如果沒把濕熱祛除干凈,就過早使用補品,不僅不能改善患者的身體素質,反而會使濕熱的情況加重。2.要定期到醫院復診。清熱祛濕的藥物相對比較苦寒,有損傷脾胃的可能,因此患者服用——段時間后,應該找醫生看舌查脈,了解濕熱是否已經祛除干凈。如果是,就不要再繼續服用那些藥物,以免損傷人體的正氣。
濕濁
這類患者相對少。他們與濕熱患者的區別是,舌苔雖然厚膩但不黃;也有口干口苦,但卻不喜歡喝水。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們有明顯的身體困重感,每天都覺得很累,好像背著很重的東西。濕濁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較差,嚴重者還有口中發黏的感覺,大便也是偏爛的。治療方面,可選用胃苓湯、藿樸夏苓湯等。中成藥方面,可用利濕散、健脾祛濕沖劑等。作為飲食調理,最值一提的就是土茯苓煲龜,它有祛濕清濁的作用。
濕濁患者千萬不能用治療濕熱的藥物,否則會損傷脾胃,使濕濁更難祛除。
2、郁
郁就是肝氣郁結,中醫認為:“肝主疏泄,為風木之臟,其性剛暴,喜條達而惡抑郁。”所以,肝炎病毒侵犯肝臟,首先會抑制肝氣的疏泄。
3、虛
中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肝病會損傷脾胃功能,而脾胃功能不好,營養吸收不良,反過來自然就會影響肝臟。——補益脾胃。脾胃虛弱的患者常表現為沒有胃口、精神疲倦。他們跟濕濁患者的臨床表現有點相似,但脾虛患者的主要感覺是虛弱,沒有困重。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類患者的舌苔一般都不厚膩。治療方面,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是比較好的選擇。中成藥方面,香砂六君子丸、補中益氣丸也是不錯的。平時用黨參、黃芪、白術、大棗等藥物煲湯或煮粥,也可以起到飲食調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