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火器性顱腦開放傷一般治療
非火器性顱腦開放傷西醫治療
一、治療
首先做創口止血、包扎、糾正休克,患者入院后有外出血時,應采取臨時性止血措施,同時檢查病人的周身情況,有無其他部位嚴重合并傷,是否存在休克或處于潛在休克。當病人出現休克或處于休克前期時,最重要的是先采取恢復血壓的有力措施,加快輸液、輸血,不必顧慮因此加重腦水腫的問題,當生命體征趨于平穩時,才適于進行腦部清創。
鑒于頭皮、顱骨和腦均已開放,為預防感染,應盡早施行清創術,排除挫碎組織、異物或血腫,修復硬腦膜及頭皮創口,將開放傷變為閉合傷,然后再依靠必要的非手術治療措施,使病人渡過手術后再出血、腦水腫及感染“三關”。能否在6~8h內施行清創術,取決于病人就診時間的早遲,故有早期清創、次期及晚期處理之分:
1.早期清創術
由于顱腦開放傷的特殊性,早期清創縫合的時限可以延長到48h,如無明顯污染,在強有力的抗菌藥物控制下,可延長到傷后72h。病人若有休克,應首先加以糾正。手術前常規投給廣譜抗生素及破傷風抗毒血清,作好備血工作。一般宜在氣管插管復合麻醉下手術,麻醉應平穩,避免嗆咳,保持良好氣體交換,以免腦組織膨出。
清潔沖洗創面:先以滅菌干紗布輕輕填壓在創口上,對嵌入顱內的異物、毛發等暫勿觸動,然后用滅菌生理鹽水沖洗創周,并用肥皂水刷洗,繼而取下紗布繼續沖洗,用水量不少于1000ml,注意勿直接將沖洗液注入顱內。隨后按常規消毒、鋪巾,開始清創手術。
清創操作應由外至內、由淺入深,首先行頭皮清創并適當延長切口,以增加暴露,并應照顧到縫合時不致增加張力。然后逐層清除挫碎及失去活力的組織、異物,繼而于顱骨凹陷的周邊用咬骨鉗咬開或鉆孔后擴大骨窗,小心摘除已松動的骨片,在直視下取出嵌入顱內的異物。若是在靜脈竇附近,必須作好突發出血的應急準備,以防不測。硬腦膜破口亦須適當擴大,以利暴露。腦組織清創時,應在直視下進行,用邊吸引邊沖洗的方法,清除創內所有糜爛組織、血凝塊、異物及失去活力的組織,但于重要功能區應采取審慎態度。對非功能區則以盡量徹底為好,可以減輕術后腦水腫及感染的機會。術畢,妥善止血,創內盡量不用吸收性明膠海綿(明膠海綿)。創腔置引流管,特別是與腦室相通者,作為術后引流和給藥途徑,經頭皮刺孔引出顱外。硬腦膜及頭皮分層縫合或修補整復,將開放性腦損傷轉為閉合性,經清創手術,腦水腫仍嚴重者,則不宜縫合硬腦膜,而需進行減壓術,避免發生腦疝。皮下置橡皮引流24~48h。顱骨缺損留待傷口愈合3月后,擇期修補。
2.次期清創術
指傷后4~6天的開放性顱腦損傷,常因就診較晚或因早期清創不徹底,創面已有感染跡象,或有腦脊液外溢。此時不宜進行過多的外科性處理,應作創面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同時清潔創面改善引流條件,并用過氧化氫清洗傷口,摘除表淺異物。根據創口具體情況放置引流條或用鹽水紗布、油紗布更換敷料。創口過大時可以于清潔創面之后松松全層縫合創口兩端以縮小創面,但必須保證創口引流通暢。待創面分泌物減少、肉芽生長良好,局部細菌培養連續3次陰性時,即可全層減張縫合頭皮創口,留置引流2~3天,處理得當創口常能如期愈合。
3.晚期處理
顱腦開放傷已逾1周以上,感染嚴重,常伴顱內感染,局部腦膨出或已有腦蕈形成。此時應保持創口引流通暢,及時更換敷料,改善病人營養狀況,增強抵抗力,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同時,創面采用弱消毒劑沖洗、高滲濕敷以促肉芽生長,爭取次期植皮,消滅創面。若病人伴有顱內高壓明顯腦膨出,則須及時行CT掃描檢查,查明原因,再給予相應處理。
顱骨缺損一般在傷口愈合后3~4個月進行修補為宜,感染傷口修補顱骨至少在愈合半年后進行。
顱面傷所致開放性腦損傷,常涉及頜面、鼻旁竇,眼部及腦組織。清創術的要求:
①作好腦部清創與腦脊液漏的修補處理;
②清除可能引起的創傷感染因素;
③兼顧功能與整容的目的。手術時要先擴大額部傷口或采用冠狀切口,翻開額部皮瓣,完成腦部清創與硬膜修補術,然后對鼻旁竇作根治性處理。最后處理眼部及頜面傷。
二、預后
預后視損傷的嚴重程度而異,合并重度腦損傷、顱內血腫、繼發腦疝和失血性休克者預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