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骨斜坡腦膜瘤一般治療
巖骨斜坡腦膜瘤西醫治療
一、治療:
巖骨-斜坡區腦膜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及激素治療等。
1.手術治療:
巖骨-斜坡型腦膜瘤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現代診斷技術(CT、MRI、電生理檢查)的提高,手術設備、手術顯微鏡、激光及超聲吸引的應用和麻醉技術的不斷提高,手術死亡率已明顯下降。對于巖骨斜坡區腦膜瘤的手術方式是由病變所在部位、生長方式、供血來源以及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來決定的。通常有以下幾種手術入路:幕上、下經巖骨乙狀竇前入路、枕下乙狀竇后入路、顳下-耳前顳下窩入路、顳下經巖骨前路入路等。
1)幕上、下經巖骨乙狀竇前入路:
是切除巖骨-斜坡區腦膜瘤最有效的手術入路,目前已為越來越多的學者采用,它能提供到達巖骨斜坡區的寬闊視野,縮短到達該區的距離,能夠較清晰暴露同側Ⅲ~Ⅻ腦神經和后循環的主要動脈,避免了對顳葉的過分牽拉和保留Labbe靜脈。此入路適合于中、后顱窩病變的手術,特別適用于上2/3斜坡-巖骨區的病變切除。但對下斜坡的暴露效果不好。一般根據巖骨磨除的程度又分為三個亞型:①擴大迷路后入路:磨巖骨保留骨迷路完整,可以保留聽力。②經迷路入路:即完整磨除骨性半規管,但需犧牲聽力且術后腦脊液耳漏機會增加。③經迷路耳蝸入路:在①、②的基礎上更加廣泛地磨除巖骨并使面神經向下方移位。
2)枕下乙狀竇后入路:
適用于對腦橋小腦角區,下斜坡區的病變手術,并能較清楚顯露一側Ⅴ、Ⅶ、Ⅷ、Ⅸ、Ⅹ、Ⅺ、Ⅻ腦神經和后循環的主要動脈。但此入路對巖骨尖、上斜坡和小腦幕切跡等部位顯露不佳。
3)顳下-耳前顳下窩入路:
亦即為額顳翼點開顱加斷顴弓聯合入路。該入路可提供更大范圍切除中顱窩外側部的條件,更廣泛地暴露鞍旁海綿竇區,減少術中對顳葉的牽拉。但對腦橋小腦角區和枕大孔區暴露不好。
4)顳下經巖骨前路入路:
又同顳枕經小腦幕入路,適用于中、上斜坡及巖骨尖等部位病變的手術。
5)其他:
尚有耳后經顳入路,擴大枕下入路;幕上、下聯合入路等。
2.放射治療: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巖骨斜坡腦膜瘤主要適應證包括:
1)年邁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
2)顯微手術后腫瘤殘余或復發。
3)腫瘤直徑≤3cm。
目前主要分χ-刀或γ-刀治療。Subach等報道62例巖骨-斜坡腦膜瘤患者采用γ-刀治療,平均隨訪37個月,癥狀改善占21%,無變化68%,加重11%,腫瘤縮小占24%,無變化68%,增加8%,認為對于原發或復發的巖骨-斜坡腦膜瘤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是有效的。Nicolato A等報道γ-刀治療50例顱底腦膜瘤中,12例為巖骨斜坡腦膜瘤,腫瘤平均體積為8.6cm3,未見有早期并發癥,隨訪結果證實γ-刀治療是安全有效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并發癥早期主要為惡心、嘔吐、頭痛等,大多在24h后緩解。后期反應:面神經、三叉神經、聽神經及腦干、顳葉不同程度的放射損傷,少數可恢復,部分為永久性損傷。
3.激素治療:
采用調節病人體內激素水平方法,對控制腦膜瘤生長具有一定作用。主要有激素拮抗藥、甲羥孕酮(安宮黃體酮)等臨床應有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