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辨證論治
基本證侯冶療
1)濕熱郁阻證。
主證:脘腹脹悶,時或疼痛,口苦納呆,身目俱黃,大便秘結或溏薄,小便短赤,消瘦,
治法:清熱祛濕,利膽解毒
方藥:茵陳蒿湯(《傷寒論》)加減。菌陳,薰苡仁,郁金,黃芩,生大黃(后下),虎杖,
茯苓,豬苓,白術,神曲,半枝蓮,木香,梔子,白毛藤。
腹痛較劇者加川楝子、元胡、莪術;惡嘔重者加竹茹、半夏、陳皮;發熱較重者加板藍根、
滑石;大便溏薄者生大黃減半量,或改用熟大黃。
分祈:本證主要見于胰頭癌或壺腹部癌,臨床以黃疸為主要表現。茵陳蒿湯是治療濕熱
黃疸的代表方,本方進行了化裁。方中茵陳、虎杖、半枝蓮清熱利濕化濁;大黃、黃芩、梔
子、郁金清熱利膽;茯苓、豬苓、薏苡仁淡滲利濕,又可健脾;木香行氣疏肝,佐白術、神曲
健脾消導;白毛藤加強抗癌作用。全方具有清熱祛濕,利膽退黃,解毒抗癌的功效。
2)氣血瘀滯證。
主證:腹上區疼痛不已,呈持續性,常累及腰背,平臥痛劇,前躬及曲腿可減輕;胸腹
脹滿,惡心嘔吐或呃逆,食少納呆,口干口苦,形體消瘦,腹部可捫及包塊;舌質淡紅、暗
紅或青紫,有瘀斑,舌苔薄或微膩,脈象弦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軟堅。
方藥: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當歸,川芎,元胡,川楝子,桃仁,莪術,炮
山甲,浙貝母,烏藥,白屈菜,白花蛇舌草,丹參,八月札,藤梨。
伴有黃疸者加茵陳、黃芩、虎杖;胸腹滿脹劇者加瓜蔞皮、木香、大腹皮;疼痛劇烈者加
三棱、五靈脂、蒲黃;食欲不振加雞內金、炒谷芽;消化道出血者加仙鶴草;便秘加大黃。
分析:本證主要見于胰體癌,臨床以腹部疼痛為主。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腹痛是由
于氣血阻滯,邪氣郁閉的結果,故應該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祛邪解毒。本方選膈下逐瘀湯
加減,方中當歸、丹參、桃仁、莪術、川芎活血化瘀;元胡、川楝、八月札、烏藥行氣止痛,
佐浙貝母、穿山甲軟堅散結,并加強通利經隧的作用;白屈菜、藤梨根則有抗胰癌功能。
3)陰虛熱毒證。
主證:低熱不退,消瘦神疲,口干,煩躁失眠,食少納呆,腹部悶痛,大便干,小便黃,
或有腹水,舌質鮮紅或嫩紅或紅暗,少津,舌苔少或光,脈象弦細數或虛。
治法:養陰生津,瀉火解毒。
方藥:一貫煎加減(《柳州醫話》)。生地,沙參,玄參,黃芩,石槲,知母,金銀花,
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自茅根,天花粉,太子參,全瓜蔞,川楝子,雞內金。
伴氣虛者加黃芪;血瘀癥明顯加丹參、莪術;腹部脹滿者加八月札、制香附;腹水較多者加
澤瀉、馬鞭草。
分析:本證多見于胰腺癌患者晚期或經放療、化療之后。癌癥病久,必耗傷陰精,而放
射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更可傷陰竭正,使患者出現陰虛津虧為主的表現。一貫煎是補肝腎之
陰的常用方,在本方中生地、玄參、沙參、石槲、天花粉養陰生津益肺腎,太子參益氣生津,
黃芩、知母清熱,金銀花、半邊蓮、白花蛇舌草解毒,川楝疏理肝氣,瓜婁皮可行氣、子則
潤腸,雞內金助運化消導。4)氣虛濕阻證。
主證:乏力消瘦,身目發黃,色澤晦暗,脘腹悶脹,惡嘔納呆,上腹疼痛,大便溏薄,
可有下肢浮腫或腹水,腹部可觸及包塊,舌質淡紅,或有齒印,舌苔膩,脈象細濡。
治法:益氣化濕,健脾軟堅。
方藥:五苓散加減(《傷寒論》)。熟附片,黨參,白術,茯苓,黃芪,澤瀉,豬苓,烏
藥,木香,白毛藤,石見穿,穿山甲,炙甘草,薏苡仁,雞血藤。
體虛明顯,貧血者加人參、熟地、紫河車;腹水明顯者加車前子、黑自丑;食欲不振加雞
內金、炒谷芽;大便溏稀者加芡實。
分析:本證多見于胰腺癌晚期,或手術后轉移者。胰腺癌晚期除陰虛者外,亦多見陽氣
虛弱者,或黃疸日久,寒濕不化,濕毒陰邪積聚。此時,雖為癥瘕之患,“然皆系陽病結于
陰邪,豈有用陰藥之理”?故應予溫化寒濕,健脾益氣,佐以解毒軟堅為治。本方中以附子
溫助陽氣,以黨參、自術、黃芪、炙甘茸健脾益氣,配茯苓、澤瀉、豬苓、薏苡仁健脾利濕,
消水以退黃,伍烏藥、木香行氣,雞血藤活血,穿山甲軟堅,又合用白毛藤、石見穿等抗癌
藥物,共奏益氣扶陽,健脾化濕,軟堅消癌的功效。
并發癥治療
胰腺癌的并發癥以疼痛和黃疸為多見,晚期患者還常伴發腹水。臨床上在治療胰腺癌時,
對上述并發癥大多在治療主癥時已經予以兼顧,但如果并發癥較為明顯時,可以做另外的相
應處理。
1)疼痛。
?、袤杆指啵后杆?、生川烏、七葉一枝花、紅花、莪術、冰片。諸藥制成布質橡皮膏,外
貼于疼痛部位。
方中蟾酥、生川烏、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軟堅消腫止痛,配紅花、莪術活血化瘀,并
以冰片香竄為引,使藥物滲透到病變部位的血管,改善腫瘤組織的微循環,溶解和破壞腫瘤
組織周圍和瘤內的纖維蛋自凝聚,緩解腫瘤組織對神經的刺激及壓迫,使疼痛緩解。
②徐長卿:用徐長卿每次3~9g,煎湯代茶飲目艮,亦可用100%徐長卿注射液2~4ml
肌肉注射。
?、?a >針刺止痛:體針取三陰交SP6、太沖LR3、公孫SP4(均雙側)。常規消毒后,快速進
針,得氣后留針10 分鐘。耳針取交感、神門、三焦、脾(均可雙側)。中刺激,每日一次。
2)黃疸。
?、倩⒁鸾鹎鷾夯⒄?,茵陳,金錢草,神曲,大棗,山楂,水煎200ml,加白糖適量,
每日分2 次服。
本方虎杖、茵陳、金錢草清熱利濕祛黃;神曲、山楂消導利膽;大棗健脾扶正。
②活血通絡湯:丹參、茵陳各,桃仁、紅花各,郁金,穿山甲,虎杖,皂刺。厭油膩者
加山楂,黃疸甚者加木賊、夏枯草,皮膚瘙癢加白蒺藜、秦艽。水煎服,每日1 劑。
本方茵陳、虎杖、郁金清熱利膽退黃,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穿山甲、皂角刺通
絡,全方功能清熱利濕,化瘀通絡,既能消除黃疸,又可止痛消癥。
3)腹水。
蓮苓葶藶湯:半枝蓮、半邊蓮各,茯苓、豬苓各,葶藶子,商陸,大棗,玄參,水煎服,
每日1 劑。
本方半邊蓮、半枝蓮清熱解毒利濕,茯苓、豬苓淡滲利水,葶藶子泄肺利水,商陸破積
消水,大棗健脾扶正,玄參益腎補陰,意在補虛防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