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積液一般治療
一、西醫治療
通過治療原發病或糾正胸腔液體漏出的原因使漏出性胸腔積液吸收或穩定。滲出性胸腔積液根據病因不同而處理有所差異,下面簡述結核性胸腔積液、惡性胸腔積液、化膿性胸腔積液3種常見滲出性胸腔積液的治療。
1、結核性胸腔積液
1)抗結核藥物治療(肺結核)。
2)胸腔穿刺抽液:
中等量以上積液需治療性胸腔穿刺抽液,可減輕或解除肺、心血管的受壓癥狀,減少纖維蛋白沉著及胸膜增厚,降低或避免影響肺功能的可能,另外抽液治療具有減輕結核毒性癥狀作用。抽液每次不宜超過1000ml,不宜過快、過多,以免造成胸腔壓力驟降,出現復張后肺水腫。抽液過程中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四肢發涼,則考慮“胸膜反應”,應立即停止操作,并使患者平臥,密切觀察血壓等癥狀變化,必要時肌注尼可剎米(可拉明)0.375g或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5ml。
3)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可降低炎癥反應、減輕結核性胸腔積液的中毒癥狀,可加快胸腔積液吸收(縮短積液吸收時間)、減少胸膜增厚、粘連的機會。但糖皮質激素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可導致結核播散,必須謹慎應用。在有效抗結核治療前提下,主要用于有嚴重結核毒性癥狀經抽液、抗結核治療未有效緩解的中等量以上胸腔積液患者。采用中小劑量(15~30mg/d潑尼松)、療程一般不超過4~6周,要求癥狀得到控制后盡早減量、停藥。
2、惡性胸腔積液
惡性胸腔積液系最常見的胸腔積液之一。其中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卵巢癌的轉移是惡性胸腔積液最常見的病因。
1)全身性抗腫瘤化學治療:
惡性胸腔積液病變不僅局限于胸腔局部(除原發胸膜惡性腫瘤外),因此,對于全身性抗腫瘤化療較為敏感的惡性腫瘤,如小細胞肺癌、惡性淋巴瘤、乳腺癌等經全身性化療約1/3患者胸腔積液消失。
2)胸腔局部治療:
①胸腔內注入抗腫瘤藥物:
通常采用肋間切開引流盡可能將胸腔積液排空,經引流管注入抗腫瘤藥物,如順鉑(順氯氨鉑)40~80mg、多柔比星(阿霉素)30mg、絲裂霉素10~20mg、博萊霉素60mg、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750~1000mg等,既有殺傷癌細胞作用,又可引起胸膜粘連。
②胸膜腔注入生物免疫調節劑:
如短小棒狀桿菌疫菌(cp),鏈球菌722制劑(沙培林0K-432)、胞必佳,IL-2、干擾素、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細胞)、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③胸膜粘連術:
采用四環素(每次<2g)、滑石粉(每次<5g)、多西環素等粘連劑,使胸膜粘連、胸膜腔閉鎖,阻止胸腔積液復發。對于胸腔內注射抗腫瘤藥物或胸膜粘連劑,可同時注入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以減輕胸痛或發熱,囑患者在注藥后2h內臥床休息并定時不斷更換體位,以5~10min為宜,使藥物能與胸膜或病灶廣泛接觸,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化膿性胸腔積液(簡稱膿胸)
膿胸常繼發于化膿性感染或外傷。感染病原體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革蘭陰性桿菌、結核菌、放線菌等。
二、預后
出現惡性胸腔積液,意味著患者已是晚期腫瘤,已無手術和根治性放療機會,預后往往不佳,如不治療,一般出現胸腔積液后數月死亡。
胸腔積液辨證論治
三、胸腔積液中醫治療
控涎丹或十棗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