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心臟損害一般治療
放射性心臟損害西醫治療
一、治療
進行放射治療及接觸放射線的人員應積極進行防護,對已造成放射性心臟損害者則必須給予相應的治療。
主要的預防與治療措施有:
1.防止射線接觸過多
(1)選擇正確的放射治療方案:
對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應仔細選擇治療方案和照射野,根據病情需要及病人情況確定照射劑量、照射時間及照射間隔等,一般累積照射量不應超過35Gy,同時要避免對中縱隔的反復直接照射。因為部分腫瘤生長的抑制率呈現劑量依賴性,所以應在不影響療效的情況下選擇較小的照射量,危害大的部位應盡量減少照射,必須加大照射量時也要權衡利弊,以患者能夠承受為準。治療中若出現心臟癥狀,要考慮減少照射劑量或改變照射方案。經有關醫務人員的多年研究,對照射的方法已經或正在進行不斷的改進,他們發現:采取前后位照射法可以較前位加權照射法顯著減少心臟受到的照射面積,從而減輕心臟毒性;采取直接前位內乳區域照射法,而不用過去的斜位視野法照射治療乳腺癌可明顯減少照射劑量等。有關資料報道,采用新法治療的403例患者,平均隨診時間7.5年,心包炎的發生率僅3%。不同疾病對照射的耐受性研究還在不斷摸索之中,期望今后有突破性進展。
(2)積極進行射線防護:
目前,隨著許多先進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接觸射線的機會日益增多,如越來越多的心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射頻消融術、非開胸心臟修補術等的廣泛應用,病人均需在X線下監測較長時間,對工作不熟練的新手或在處理疑難病癥時更是如此;還有放射性核素的檢查與治療,有的甚至需要在病人身上反復使用或植入使用;當然對腫瘤患者實施放射治療的醫生接觸射線的機會也很多。對這些人或患者射線造成的危害或損傷尚不清楚,但已有進行較長時間射頻治療的患者早期出現心包滲出的報道。這些都說明工作人員在執行放射治療或在放射線下工作時應加強防護意識,提高技術水平,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對需要接觸射線進行治療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應特別加強防護,縮短手術時程,防止放射性心臟損害的發生。
(3)加強放射治療中的監測:
對進行放射治療患者的各項有關指標要進行定期監測,特別是胸部照射者對心臟要定期做全面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必要時可采取心肌活檢及心導管檢查。對霍奇金病治療前要注意紅細胞沉降率;絕對淋巴計數(是否≤1000×106/L);有否進行輔助性化療(如使用柔多比星,柔紅霉素等有心肌毒性的藥物);中縱隔病變的廣泛程度這4項危險因素的檢測評估,如4項危險同時存在,則86%的病人會出現心臟毒性。研究顯示,化療與放射治療的毒性是相加的而不是簡單的協同作用,化療藥物雖并不增加心包炎的發生率,卻增加心包炎的滲出時間,因此放射治療中特別要注意抗腫瘤藥物的選用,對這類患者的心臟監護就更加重要了。
2.對射線危害的對癥治療
(1)心包炎及心肌炎:
急性心包炎主要進行抗炎治療。由于該炎癥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癥,所以首選激素治療,可給予潑尼松10~20mg,3次/d,口服;或地塞米松0.05~1.5mg,2~4次/d,口服;滲出液多者進行心包穿刺減壓后可在心包腔內注射氫化可的松30~50mg,均能取得較好療效;有人認為也可以適當選用免疫抑制藥,但確切療效現無定論。對慢性心包炎的治療原則尚有一定爭議:由于不易確定心包反復滲出后出現縮窄性心包炎的患者其心肌纖維化的受累程度,進行心包剝離術后約半數患者癥狀并沒有明顯改善,因此不少臨床醫生對慢性心包炎仍主要采取利尿、擴血管、減壓等保守治療,若病情基本穩定就不再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只有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持續性肝大,胸腔積液,藥物治療無效時才進行心包剝離手術。心肌炎的處理原則基本同上,其療效的提高正在研究之中。
(2)冠狀動脈病變:
放射治療后應注意飲食的調整,血壓、血糖的控制,對已形成的冠狀動脈嚴重狹窄可施行經皮冠狀動脈內血管成形術(PTCA)或搭橋術。對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則應按相應的診療常規處理。
(3)心律失常:
對嚴重的三支阻滯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傳導系統的嚴重受損者可安裝心臟起搏器。少數高危性期前收縮須積極處理,癥狀明顯時可選用副作用少的抗心律失常藥,如美西律、阿替洛爾(氨酰心安)等,對持續ST-T改變的患者可采取保護營養心肌的措施。
(4)放射治療的不適:
照射前后可選用茶苯海明(乘暈寧)25~50mg或奮乃靜4mg,口服;放射治療后可服用補氣血、溫腎陽的中藥進行機體調節,如:黃芪、黨參、熟地、當歸、首烏、補骨脂、肉蓯蓉等均有一定療效;還要注意防治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必要時可少量輸血或輸入骨髓細胞,這對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減輕毒副作用可能有所幫助。已有動物實驗顯示,照射前吸入低氧混合氣體可以降低心臟放射損傷的程度,但是,能不能進行臨床過渡還要進行大量工作。目前這些方面不少的減毒研究還在進行之中。
二、預后
據推測,本世紀內放射治療可能仍是抑制腫瘤生長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盡管新的放射治療方法及技術正在研制,且有望減低傳統放射治療帶來的心臟損害,但據近十幾年來的有關報道,放射性心臟損害的出現率存在上升的趨勢。如果患者一般情況較好,放射治療的方案得當,因心臟損害導致的死亡數量很少,少數死亡者的死因多為心臟壓塞或心衰處理不當。相當一部分接受放射治療的病人可無明顯癥狀,大多數人即使有心臟滲出的表現,但血流動力學能保持長期穩定,心功能的減退也相對比較緩慢。不過放射治療后期一旦出現較明顯的臨床癥狀時,是腫瘤復發或浸潤造成的損害還是心臟放射治療后的遲發性毒性反應不易鑒別,因此是否繼續進行放射治療的決心比較難下。當然,此時若診斷處理正確,仍可減緩病情的發展,這類患者最終的轉歸常常還是根據腫瘤浸潤的結果而定。而放射性心臟損害只是促進病情惡化的因素之一,它基本上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