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縮一般治療
一、治療
室性期前收縮治療目的主要在于預防室速、室顫和心源性猝死。治療原則:
1.良性室性期前收縮 一般無器質性心臟病,室性期前收縮不會增加此類病人發生心臟死亡的危險性,如無癥狀,可不必用藥,或短時間內給予對癥處理。治療目的是減輕癥狀,減輕病人顧慮與不安,避免誘發因素,一般可選用鎮靜藥、β-受體阻滯藥等。
2.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縮 此類期前收縮應考慮抗心律失常治療。
(1)急性病變導致的惡性、室性期前收縮需緊急處理。一般認為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72h內發生的期前收縮,心臟驟停復蘇后或體外循環術后24h內,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嚴重低血鉀等所致的頻發多源成對室早,均應緊急處理。常規治療首選利多卡因,靜脈應用,50~100mg,可重復使用。無效可選用胺碘酮、普卡胺等。同時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2)慢性心臟病變中的室性期前收縮。心肌梗死后或心肌病人并發室早,有較高的心臟性猝死發生率,特別是當同時存在左室射血分數明顯減少,心臟性猝死的危險性將大大增加。常規治療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口服,如普羅帕酮(心律平)及胺碘酮等,美西律(慢心律)長期服用時可增加死亡的危險,目前多不采用。
3.CAST試驗提示,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雖然可以減少室性期前收縮,但可增加病人的猝死率和總病死率,Ⅱ類藥物β-受體阻滯藥,雖然對室性期前收縮的療效不顯著,但目前已證實β-受體阻滯藥,能明顯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的發生率。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和索他洛爾控制室性期前收縮療效好。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β-受體阻滯藥和胺碘酮聯合應用,使用后總病死率、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臟復蘇成功后心臟驟停均比單用β-受體阻滯藥顯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同時,要積極進行病因治療,如溶栓、急癥PTCA等,以改善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或低鉀血癥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縮,除非緊急情況。一般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藥,而以治療原發病為主。
具體方案:靜滴硝酸異山梨酯(異舒吉)(10~30mg)+強極化液(配伍見前)+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5.0~10.0g);口服胺碘酮+(或)美托洛爾(倍他樂克),二者合用時應減量。
二、預后
室早隨年齡增加。室早發生在正常心臟,無預后意義。在器質性心臟病伴左室功能不全,頻發室早是一高?,F象,往往有較多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引起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