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一般治療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西醫治療
一、西醫治療
1.抗生素治療
及早采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是治療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治療原則是早期、大劑量、長療程經靜脈給予殺菌藥。所謂早期治療是指在病原學檢查后(如連續血培養2~3次)立即給予抗生素治療,大劑量是指血藥濃度必須達到血清有效殺菌濃度6~8倍以上,長療程是指用藥至少4~6周以上。在未獲血培養結果之前,應根據臨床征象檢查、推測最可能的病原菌使用抗生素。一般應聯合應用2種抗生素。鑒于50%以上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故一般情況下(除非醫院內感染)仍首選青霉素G 2000萬~4000萬U/d,靜脈滴注,或分次靜脈注射;肌內注射鏈霉素1~1.5g/d。上述方案不僅對一般葡萄球菌有效,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腦膜炎球菌所致的AIE也有效。經上述治療后若癥狀改善則繼續使用,若治療3天后癥狀未改善,應考慮為耐藥菌株感染,可改用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oxacillin)、氯唑西林(鄰氯青霉素,cloxacillin)、氨氯西林(氨氯青霉素,ampicloxacillin)和哌拉西林(piperacillin)等,一般劑量均為6~12g/d,靜脈滴注,或分4~6次緩慢靜脈注射,對病情嚴重者,可加用下列抗生素1~2種,靜脈滴注或分次靜脈注射,如林可霉素(潔霉素,lincomycin)1.8~2.4g/d,慶大霉素16萬~24萬U/d,利福霉素SV(rifocin)0.5~1.0g/d,萬古霉素(vancomycin)2.0g/d,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0.4g/d,以及頭孢菌素類藥物,如頭孢菌素Ⅰ、Ⅱ、Ⅲ、Ⅴ、Ⅵ、Ⅶ、Ⅷ,和新一代頭孢菌素如頭孢西丁(頭孢甲氧噻吩,cefoxitin)、多孢孟多(頭孢羥唑,cefamandole),頭孢噻虧(頭孢氨噻虧,cefotaxime)頭孢哌酮(cefoperazone,cefobid)和頭孢曲松(頭孢三嗪,ceftriaxone,rocephin)等,一般用量均為4~6.0g/d,有血培養結果后,可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有效抗生素。
對于革蘭陰性桿菌、腸球菌性心內膜炎可采用一種氨基糖苷類與一種β內酰胺類(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聯用,前者包括慶大霉素18萬~24萬U/d,妥布霉素(tobramycin)240mg/d,卡那霉素(kanamycin)1~1.5g/d,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400mg/d,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netilmicin)200~400mg/d,核糖霉素(ribostamycin)1~2g/d等;后者包括氨芐西林(ampicillin)4~8g/d,羧芐西林(羧芐青霉素,carbencilin)10~20g/d,磺芐西林(磺芐青霉素,sulbenicillin)8~12g/d,呋布西林(呋芐青霉素,furbenicillin)8~12g/d等,靜滴或靜注。
2.加強支持 對癥治療可少量多次輸鮮血、凍干血漿或人血白蛋白、多種氨基酸等,以改善全身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適當應用營養心肌藥物,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有急性心功能不全者按心力衰竭處理。
3.手術治療
感染性心內膜炎并發急性主動脈瓣或二尖瓣關閉不全,導致嚴重血流動力學障礙而內科治療無效者,應在積極抗感染同時,掌握手術時機,爭取施行瓣膜置換術。
二、預后
本病預后取決于治療早晚,抗生素對原發細菌的控制能力,心臟瓣膜的損傷程度及患者的抵抗能力,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因常由毒力較強的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等引起,多侵犯正常心臟瓣膜。病情呈進行性惡化的膿毒敗血癥表現,若未能及早診斷和治療,多于數天至6周內死亡。人造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在手術后的生存率已達75.0%~80.0%,此類型病變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治療4~6年的生存率為5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