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一般治療
急性心包炎西醫(yī)治療
一、西醫(yī)治療
急性心包炎的治療包括對原發(fā)疾病的病因治療、解除心臟壓塞和對癥治療。
患者必須住院觀察、臥床休息,胸痛時給予鎮(zhèn)靜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必要時可使用嗎啡類藥物。
急性心包炎應根據(jù)不同病因選擇藥物治療。如風濕性心包炎應加強抗風濕治療,一般對腎上腺皮質激素反應較好。對結核性心包炎應盡早抗結核治療,一般采用三聯(lián)藥物,足量長療程,直至病情控制一年左右再停藥,避免因治療不徹底而復發(fā)。化膿性心包炎選用敏感的抗生素,反復心包穿刺排膿和心包腔內注入抗生素,療效不佳時及早行心包切開引流。非特異性心包炎,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有效。
2.解除心包壓塞
急性心包壓塞時,心包穿刺抽液是解除壓迫癥狀的有效措施。20世紀70年代以前,心包穿刺通常是盲目進行;現(xiàn)代有超聲心動圖定位,安全度大大提高,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僅為0%~5%。心包穿刺前,可先做超聲心動圖檢查確定穿刺部位和方向。常用的穿刺部位是:‘
①左側第5肋間心濁音界內側約1~2cm處,針尖向內向后推進指向脊柱,穿刺時患者應取坐位;
②胸骨劍突與左肋緣相交的夾角處,針尖向上、略向后,緊貼胸骨后面推進,穿刺時患者應取半臥位,此穿刺點不易損傷冠狀血管,引流通暢,且不經過胸腔,適合于少量心包積液,尤其是化膿性心包炎,可免遭污染;
③左背部第7或第8肋間左肩胛線處,穿刺時患者取坐位,左臂應提高,針頭向前并略向內推進,當有大量心包積液壓迫肺部,而其他部位不能抽出液體時可采用此穿刺部位,如疑為化膿性心包炎時,應避免此處抽液,以防胸部感染。心包穿刺時,也可將穿刺針與絕緣可靠的心電圖機的胸導聯(lián)電極相連接進行監(jiān)護,用針穿刺時同時觀察心電圖的變化,如觸及心室可見ST段抬高,偶見QS型室性期前收縮;觸及心房時,可見P-R段抬高及有倒置P波的房性期前收縮出現(xiàn)。心包穿刺應備有急救藥品、心臟除顫器及人工呼吸器械等,并注意無菌技術,穿刺部位用1%~2%普魯卡因浸潤麻醉,然后將針刺入,直至穿進有抵抗感的心包壁層繼而出現(xiàn)“落空感”為止;針頭推進應緩慢,如手感有心臟搏動,應將針頭稍向后退;抽液不能過快過猛;積液過稠時,可改為心包切開引流術。心包穿刺失敗或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原因有:
①屬損傷性心包出血,血液進入心包腔的速度和抽吸一樣快;
②少量心包積液,即少于200ml,超聲提示僅在基底部,心臟前面沒有液性暗區(qū);
③包裹性積液;
④罕見的并發(fā)癥是心臟壓塞緩解后,突然的心臟擴張和急性肺水腫,其機制可能是在心功能不全的基礎上,心臟壓塞解除后靜脈回流突然增加所致。
二、預后
急性心包炎的自然病程及預后取決于病因:病毒性心包炎、非特異性心包炎、心肌梗死后或心包切開術后綜合征通常是自限性的,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在2~6周消退;如心包炎并發(fā)于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尿毒癥等則預后嚴重;化膿性和結核性心包炎隨著抗生素或抗結核藥物療法及外科手術的進展,預后已大為改善,有的得以痊愈,部分患者遺留心肌損害或發(fā)展為縮窄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