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一般治療
一、過敏性紫癜西醫治療
1、對因處理
消除致病因素、控制感染、驅除寄生蟲、避免過敏性食物和藥物等,這是防止復發和治愈本病的根本措施。可行驅蟲治療。
2.一般療法
(1)抗組胺類藥物:
可選用鹽酸異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撲爾敏)、苯噻啶、去氯羥嗪(克敏嗪)或特非那定片等。亦可用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但其療效不定。撲爾敏:8mg,3次/d,口服;息斯敏:10mg,2次/d,口服。
(2)蘆丁和維生素C:
作為輔助劑應用,一般劑量宜大,維生素C以靜脈注射為好。
(3)止血藥:
卡巴克洛(安特諾新,安絡血)10mg,2~3次/d,肌注,或用40~60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靜滴。酚磺乙胺(止血敏)0.25~0.5g,肌注,2~3次/d或靜注。如有腎臟病變者抗纖溶藥應慎用。
3.腎上腺皮質激素
抑制抗原-抗體反應,具有抗過敏及改善血管通透性作用。對關節型、腹型和皮膚型療效較好,但激素對腎臟病損無效,也有人認為不能縮短病程,一般用潑尼松(強的松)30mg/d,分次口服,如1周皮疹不退,可加至40~60mg/d,癥狀控制后逐漸減量直至停用,也可以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d,病情好轉后改用口服。
4.免疫抑制劑
過敏性紫癜并發腎炎,對激素療法不佳或病情遷延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劑,一般常和激素合用,可選用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但應注意并發感染。
5.抗凝治療
對急進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病例,除用皮質激素、環磷酰胺(CTX)外,還可用抗凝治療,如肝素10~20U/(kg/h)×4周,使APTT維持至正常值的1.5~2.0倍。
6.有腎功能損害病人改善腎臟微循環:
654-2(20~30mg/d) 川芎嗪(300mg/d)或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10d為一療程,每月1~2次。
7.其他
目前,國外有報道對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無效的嚴重的過敏性紫癜患者,氨苯砜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治療劑量為100mg/d,在治療前應檢查G-6-PD水平。治療期間應注意血正鐵血紅蛋白水平。一般治療2周后,其典型癥狀可基本控制。國內尚未見報道。
二、預后
本病預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3~6個月,一次發作可持續1周~6個月不等。只有關節及皮膚癥狀者病程較短,腹部癥狀明顯者病程較長。如果并發腎炎進展為腎功能衰竭,或有腦部病變并發腦出血者預后嚴重。瑞金醫院曾統計350例過敏性紫癜,出院時痊愈者181例(57.71%),好轉者153例(43.72%),未愈者15例(4.29%),死亡者1例(0.28%)。死亡原因為腎炎進展至腎功能衰竭,伴肺部感染和敗血癥。
過敏性紫癜辨證論治
三、過敏性紫癜中醫治療
(1)熱傷血絡證:
證候:病程較短,紫癜色紅或紅紫,出沒迅速,皮膚瘙癢或起風團,身熱面赤,五心煩熱,咽喉腫痛,口渴,溲赤便干,尿血,舌質紅或紅絳,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方藥:銀翹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方中銀花、連翹、地丁、川黃連清熱解毒,犀角、丹皮、生地、赤芍涼血解毒,再配茯苓淡滲利濕,夏枯草清瀉肝火。皮疹嚴重者加紫草、蟬蛻清熱透疹;皮膚瘙癢加地膚子、白蘚皮;咽痛加牛蒡子;腹痛加白芍、甘草;胃脘不適加甘草、大棗;鼻衄加藕節、側柏葉;尿血加大小薊、白茅根;蛋白尿加益母草。
(2)瘀血阻絡證:
證候:病程校長,反復發作,出沒遲緩,紫癜色紫暗或紫紅,關節痛及腹痛,面及下眼瞼青暗,皮膚粗糙,白睛布紫或紫紅色血絲,咽干,舌體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澀或弦。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祛風。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生地滋陰涼血,此方可選加紫草、蒲公英、黃芩等清熱透疹之品,以祛余邪。關節痛乳香、沒藥;腹痛加元胡、川楝子;蛋白尿加益母草。
(3)氣虛血虧證:
證候:紫癜反復,遷延不愈。紫癜隱約散在,色較淡,勞累后加重,神疲倦怠,心悸氣短,蛋白尿,舌淡紅,薄白苔或少苔,脈虛細。
治法:補氣養血,佐以涼血解毒。
方藥:八珍湯加味。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健脾,當歸、川芎、生地、赤芍補血活血涼血,全方共奏具有氣血雙補之功。可適當加紫草、白茅根、茜草等增強涼血解毒之功效。蛋白尿明顯者加黃芪、益母草;尿血重者加女貞子、旱蓮草。
(4)驗方:
紫草根30g每日煎服。紅棗10~20個,煎湯服用或食用,每日3次。
(5)中成藥:
銀黃口服液:每次10~20m1,每日3次。主治熱傷血絡證兼咽紅腫痛熱盛者。
銀翹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適應證同上。
防風通圣丸:每次6g,每日2~3次。適用于熱傷血絡證伴發熱惡寒、皮膚瘙癢、關節腫痛及大便燥結者。
八珍益母丸:每次1丸,每日2次。適用于氣虛血虧證。
(6)針灸治療推拿治療:
針灸主穴:曲池、足三里;備穴:合谷、血海。先用主穴,效果不理想時加備穴。有腹痛者加刺三陰交、太沖、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