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一般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西醫(yī)治療
(一)治療
1.非手術療法
仍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約近半數(shù)病例可獲得較明顯的療效。但在進行中應密切觀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劇,應及早施術,以防引起脊髓變性。
2.手術療法
(1)手術病例選擇:
①急性進行性頸脊髓受壓癥狀明顯、經(jīng)臨床檢查或其他特種檢查(MRI、CT檢查等)證實者,應盡快手術。
②病程較長、癥狀持續(xù)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癥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經(jīng)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無改善而又影響工作者。
(2)手術入路及術式:視病情、患者全身狀態(tài)、術者技術情況及手術操作習慣不同等選擇最為有效的手術入路及術式。
①手術入路:對以錐體束受壓癥狀為主者,原則上采取前方入路。而對以感覺障礙為主、伴有頸椎椎管狹窄者,則以頸后路手術為主。對兩種癥狀均較明顯者,視術者習慣先選擇前路或后路,1~3個月后再根據(jù)恢復情況決定需否另一入路減壓術。
②手術術式:對因髓核突出或脫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術,之后酌情選擇界面內(nèi)固定術、植骨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植入術。對因骨刺壓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選擇相應的術式切除骨贅。施術椎節(jié)的范圍視臨床癥狀及MRI檢查結果而定,原則上應局限于受壓的椎節(jié)。后路手術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術為理想,操作時應注意減壓范圍要充分,盡量減少對椎節(jié)穩(wěn)定性的破壞。
(3)重視手術后護理、后繼治療及康復措施:應像對待手術一樣認真,切不可因掉以輕心而發(fā)生意外。
(二)預后
因椎間盤突出或脫出所致者預后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護則少有復發(fā)者;脊髓型頸椎病中央型者對各種療法反應收效較快,預后亦多較滿意;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伴有較大骨刺或后縱韌帶鈣化者,預后較差;病程超過1年且病情嚴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變性者,預后最差;高齡患者,特別是伴有全身嚴重疾患或主要器官(肝、心、腎等)功能不佳者,預后亦差。
脊髓型頸椎病辨證論治
脊髓型頸椎病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辨證,本型在中醫(yī)上屬于脾腎陽虛夾瘀型
(本型常見于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后遺癥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jīng)和陽,強筋健骨。
方藥:熟地、棗皮、炮干姜、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藥、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yǎng)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jīng)和陽;炮干姜、淮山藥、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jīng)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