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齦炎癥狀
1.牙齦出血
常為牙齦炎患者的主要自覺癥狀,多在刷牙或咬硬物時發生,偶也可有自發性出血。
2.牙齦顏色
正常牙齦呈粉紅色,患齦緣炎時游離齦和齦乳頭變為深紅或暗紅色,這是由于牙齦結締組織內血管充血、增生所致。
3.牙齦外形
正常牙齦應為菲薄而緊貼牙面,患牙齦炎時,由于組織水腫,使齦緣變厚,不再緊貼牙面,齦乳頭變為圓鈍肥大,與牙面不再緊貼。在以炎癥和滲出為主要病變者,牙齦松軟肥大,表面光亮,齦緣有時糜爛滲出;在以纖維增殖為主的病例,牙齦堅韌肥大,有時可呈結節狀并蓋過部分牙面。
4.牙齦質地
由于結締組織內炎癥浸潤及膠原纖維消失,使原來質地致密的牙齦變得松軟脆弱,缺乏彈性。有些慢性炎癥時牙齦表面上皮增生變厚,膠原纖維增生,使牙齦表面看來堅硬肥厚,但牙周袋內壁有炎癥,探診有出血。
5.牙周袋深度
牙周組織健康時,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過2-3mm,當牙齦有炎性腫脹或增生時,齦溝可加深達3mm以上,形成假性牙周袋。
6.探診出血
健康的牙齦在刷牙或探測齦溝時均不引起出血。患牙齦炎時輕觸即出血,探診也出血。探診后出血是診斷牙齦有無炎癥的重要客觀指標。
7.齦溝液增多
牙齦有炎癥時,齦溝液滲出增多,其中的白細胞也明顯增多,有些患者還可有齦溝溢膿。因此測量齦溝液量可作為判斷炎癥程度的指標。
8.牙齦局部癢
有些患者偶而感到牙齦局部癢、脹等不適,并有口臭等。
二、牙齦炎診斷標準
1.炎癥的臨床表現:牙齦由于水腫或纖維化而重大,色澤紅和/或暗紅,齦溝溫度升高,刺激易出血。
2.體征和癥狀局限于牙齦組織。
3.齦溝液量增多、溫度升高。
4.菌斑的存在引起或加重了病損的嚴重性。
5.牙周組織無附著喪失或雖已有附著喪失但穩定無進展。
6.菌斑控制及其他此基因素去除后疾病可逆。
三、牙齦炎分類
1.慢性齦炎
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患病率高,幾乎每人在一生的某個時期均會發生程度和范圍不等的慢性牙齦炎。齦緣附近牙面上堆積的牙菌斑是慢性齦炎的始動因子,其他如牙石、食物嵌塞、不良修復體、牙錯位擁擠、口呼吸等因素均可促進菌斑的積聚,引發或加重牙齦的炎癥。
2.青春期齦炎
是受內分泌影響的牙齦炎之一,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菌斑仍是青春期齦炎的主要病因,這一年齡段的人群,由于乳恒牙更替、牙齒排列不齊,造成牙齒不易清潔,加之該年齡段的患者不易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易造成菌斑的滯留,引起牙齦炎。青春期少年體內性激素水平的變化,是青春期齦炎的全身因素,牙齦是性激素的靶組織,由于內分泌的改變,牙齦組織對菌斑等局部刺激物的反應性增強,產生較明顯的炎癥或使原有的慢性齦炎加重。
3.妊娠期齦炎
與青春期齦炎類似,也是由于全身激素水平的變化,使原有的牙齦慢性炎癥加重,使牙齦腫脹或形成齦瘤樣改變,分娩后病損可自行減輕或消退。
4.急性齦乳頭炎
病損局限于個別牙齦乳頭,牙齦乳頭受到機械或化學的刺激如食物嵌塞、不適當的使用牙簽、過硬過銳的食物刺傷,不良修復體的邊緣等,產生急性炎癥,表現為個別齦乳頭發紅腫脹,有自發性的脹痛和明顯的探觸痛,甚至有冷熱刺激痛。
5.壞死性潰瘍性齦炎
發生原因是口腔內梭形桿菌和螺旋體大量繁殖感染所致。一般在身體抵抗力降低、營養不良、過度疲勞時容易發生。起病較急,初起的二、三日內,牙齦紅腫、出血,牙齦邊緣腐爛。糜爛處有灰白色假膜覆蓋,容易拭去。齦乳頭如刀切狀消失,口腔有惡臭,唾液分泌增多,睡眠時從口角流出,常將枕被污染。潰爛如蔓延至頰、腭、唇、舌等處,則成為壞死性口炎。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如向咽部發展,引起咽部疼痛,進食吞咽均甚痛苦。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健康情況較差者可并發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