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性腸道疾病及其伴發的葡萄膜炎癥狀診斷
一、癥狀:
1.胃腸道病變:
潰瘍性結腸炎的特征是彌漫性淺表黏膜的潰瘍,臨床上典型地表現為左下腹部痙攣性疼痛,復發性黏液便或膿血便,或表現為腹瀉或水樣便,易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中毒性巨結腸、發熱、食欲減退、體重減輕、貧血等表現,長期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特別是兒童患者易發生結腸癌。
Crohn病的特征是出現非干酪樣壞死性肉芽腫,臨床上典型地表現為右下腹部絞痛,伴有腹瀉或便秘,經常有惡心、嘔吐、右下腹部腫塊、發熱、體重減輕、貧血等表現,個別患者可出現腸道狹窄、腹腔內膿腫、腰大肌膿腫、肛周瘺管、肛周膿腫等并發癥。
2.眼部病變:
炎癥性腸道疾病患者中1.9%~23.9%出現眼部損害,主要表現為葡萄膜炎、鞏膜外層炎、鞏膜炎和角膜炎,此外尚可引起眼眶炎性假瘤、球后視神經炎等。
1)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炎癥性腸道疾病最常見的眼部病變,報道有高達17%的炎癥性腸道疾病患者發生葡萄膜炎。另報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發生葡萄膜炎者約占14%,Crohn病患者中發生葡萄膜炎者約占8%。葡萄膜炎通常發生于腸道病變之后,但在少數患者也可發生于腸道病變之前。葡萄膜炎常累及雙眼,但雙眼炎癥通常是先后出現和交替復發。雖然炎癥性腸道疾病可伴發各種類型的葡萄膜炎,但以前葡萄膜炎最為常見。Crohn病比潰瘍性結腸炎更易發生前葡萄膜炎。兩種疾病伴發的前葡萄膜炎主要表現為急性非肉芽腫性炎癥,但也可出現肉芽腫性炎癥,尤其在Crohn病患者較易出現此種類型。此病伴發的前葡萄膜炎可以是急性炎癥,也可以是慢性炎癥;可以出現嚴重的眼紅、眼痛、畏光、流淚。檢查發現有顯著的睫狀充血,大量前房炎癥細胞和明顯的前房閃輝,甚或出現前房內大量纖維素樣滲出和前房積膿。在這些嚴重炎癥的患者還可出現黃斑囊樣水腫;也可以隱匿發病,表現為輕度至中度的前葡萄膜炎,出現塵狀或中等大小的KP,前房炎癥細胞( ~ ),前房閃輝( ~ );還可以表現為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出現羊脂狀KP、虹膜Koeppe和Bussuca結節,這些患者易發生虹膜后粘連。
虹膜睫狀體炎是炎癥性腸道疾病伴發葡萄膜炎的最常見類型,可占85%,主要表現為慢性非肉芽腫性虹膜睫狀體炎,隱匿發病,持續時間較長。也有報道在炎癥性腸道疾病合并的葡萄膜炎中,60%表現為急性非肉芽腫性虹膜睫狀體炎,典型地表現為:
①患者通常有明顯的眼痛、畏光、頭痛等自覺癥狀;
②明顯的睫狀充血;
③前房內易于出現大量纖維素性滲出,前房閃輝明顯;
④易發生前房積膿、房角積膿;
⑤KP稍大,有融合傾向;
⑥虹膜結節少見;
⑦易于發生虹膜后粘連;
⑧炎癥易于復發;
⑨對糖皮質激素敏感;
⑩多數患者視力預后良好。
眼后段受累可以表現為多種類型的后葡萄膜炎,如脈絡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神經視網膜炎、視網膜血管炎、視盤炎、中間葡萄膜炎、全葡萄膜炎等。在眼前、后段均受累的患者,多表現為肉芽腫性全葡萄膜炎。在上述后葡萄膜炎中,脈絡膜炎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眼后段較為常見的改變,常表現為雙側后極部多灶性黃白色脈絡膜浸潤,1/8~1/2視盤直徑大小,活動期邊緣模糊,可發生融合現象,并出現色素增殖和脈絡膜瘢痕。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顯示早期遮蔽熒光,后期染色。隨著病程延長,病灶邊界逐漸清晰。
視網膜血管受累表現可單獨出現,后者則往往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非對稱性的閉塞性動脈炎或靜脈炎,臨床檢查可發現視網膜水腫(毛細血管彌漫性滲漏所造成的)、棉絮斑、血管鞘、血管閉塞、視網膜出血、玻璃體積血、玻璃體內炎癥細胞和混濁等改變。
與潰瘍性結腸炎相比,Crohn病較易引起視神經病變,可以累及單側,也可以累及雙側;可為炎癥性病變,也可為缺血性損害;可為視盤炎,也可為球后視神經炎;可不留任何后遺癥,也可引起視神經萎縮和永久性的視野缺損。
在炎癥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眼后段受累患者中,易出現漿液性視網膜脫離,在一些患者還可引起黃斑囊樣水腫。
葡萄膜炎一般發生于腸道病變之后,也即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發生的平均年齡要小于葡萄膜炎發生的平均年齡。但在少數患者,葡萄膜炎可發生于腸道疾病之前或與其同時發生。
2)鞏膜炎或鞏膜外層炎:
鞏膜受累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的另一種常見的眼部病變,女性易發生此種眼部病變。可表現為急性鞏膜外層炎和急性鞏膜炎兩種類型。鞏膜外層炎累及單側,也可累及雙側,可以是結節性炎癥,也可為彌漫性炎癥。鞏膜外層炎與腸道病變的活動性有密切的關系,它幾乎均見于Crohn病,常于腸道病變出現數年后發生,易發生于有關節炎和其他全身性改變(如貧血、皮膚病變、口腔潰瘍、肝膽疾病)的患者。鞏膜炎在炎癥性腸道疾病患者中的發生率為2.06%~9.67%,可表現為結節性、壞死性或彌漫性。鞏膜炎可反復發作,嚴重者可出現鞏膜軟化甚或穿孔,也常引起葡萄膜炎。鞏膜炎也多見于有關節炎和其他全身性病變的患者,多發于腸道疾病惡化時。
3)結膜炎:
結膜炎也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的一個常見眼部表現,可同時伴有葡萄膜炎、角膜炎及角膜基質炎。
4)角膜病變:
比較少見,可伴有或不伴有鞏膜炎。可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上皮或上皮下灰白色點狀浸潤,另一種為上皮下或前基質層出現片狀浸潤。病變多出現于周邊角膜,嚴重者可引起角膜潰瘍。
5)其他: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個少見的眼部病變,多見于女性;其他尚可出現眼外肌麻痹、眼眶炎、眶蜂窩織炎等。
3.關節炎:
關節炎是炎癥性腸道疾病的一個常見表現,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周圍型關節炎,另一種為骶髂關節炎和脊椎炎。
周圍型關節炎通常于腸道病變發生半年至數年后出現,在少數患者關節炎可先于腸道病變或與其同時出現。關節炎多呈急性發作,表現為單關節炎或少關節型關節炎,任何關節均可受累,但以膝、踝關節受累最為常見。關節炎常表現為關節紅腫疼痛,可呈游走性,炎癥一般持續1~2個月,少數可持續1年以上,一般不遺留永久性的關節損害。關節炎與腸道病變多有密切的相關性,并多見于有其他全身性病變(如皮膚病變、口腔潰瘍、葡萄膜炎等)的患者。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結腸受累者比僅有直腸受累者易發生關節炎。在Crohn病患者,結腸受累者比小腸受累者易發生關節炎。
骶髂關節炎和脊椎炎發生率與周圍型關節炎發生率大致相似,其臨床表現與強直性脊椎炎所致者相似,其進展與腸道病變無明顯的聯系,出現此種關節炎的患者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易發生葡萄膜炎,尤其易發生急性非肉芽腫性前葡萄膜炎。
4.其他改變:
1)皮膚病變:
炎癥性腸道疾病所引起的皮膚病變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結節性紅斑,另一種為壞疽性膿皮病。這些皮膚病變主要是由小血管的血管炎所引起的。
2)口腔潰瘍:
此種疾病也可引起口腔潰瘍,但發生率低,約4.9%,表現為疼痛性的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