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堿性磷酸鈣結晶沉積病多見于老年人,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主要侵襲負重的大關節,最常見的是肩關節的滑囊、肌腱、韌帶,以右側為著,其他依次為髖、肘、腕及膝關節。在臨床上,當堿性磷酸鈣晶體沉積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時可以引起不同的癥狀或癥候群。
1、鈣化性關節旁炎癥
鈣化性關節旁炎癥平時可以無任何臨床表現,但常以急性發作起病,約有70%的患者鈣化性關節旁炎癥發生在肩關節周圍。有一部分發作可繼發于外傷,但大多數患者起病前并無任何誘因或先兆。起病時典型的癥狀為突發性的疼痛,常被描述為“感覺過敏”,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并伴有劇烈的觸痛,局部可出現紅腫與皮溫的增高。如果發生在肩關節周圍,則疼痛主要集中于肩峰下區域并向同側上肢放射,盂肱關節運動明顯受累,這種嚴重的情況可以持續好幾天,然后癥狀逐漸減輕,整個急性病程需2~3周才能緩解,有些患者在急性期過后肩關節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感。
急性期的發作通常被認為是由于關節旁鈣化灶破裂、灶內晶體脫落至周圍組織所引起的。在肩關節旁晶體最常脫落至肩峰下囊中并引起該部位的急性炎癥。在發作前肩關節的X線平片上可見到鈣化灶的邊緣是清晰的,但在發病后鈣化灶的邊界就變得很模糊,并且鈣化灶的密度也有下降,有時鈣化灶會變小,甚至消失。
在急性期所累及的關節旁部位往往會合并一些慢性疼痛性疾病,并且由于受損的肌腱更易發生鈣化,兩者常互相重疊,使得該部位的疼痛往往很難說是由何種原因引起的。在發作間歇期的這種疼痛性質為中度到重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觸痛和局部活動障礙。如發生在肩關節旁則疼痛常可放射至三角肌,嚴重者可放射至前臂,患者在睡眠時經常避免向患側臥位。有時兩側肩關節可同時受累。
在少數的病例,鈣化性肩關節旁急性炎癥可反復發作,間歇期為幾個月到數年不等,而在間歇期則僅表現為慢性疼痛。這類患者常伴有組成肩關節囊回旋套的肌腱或肌肉的損傷(特別是岡上肌和岡下肌),嚴重者可導致回旋套的完全撕裂。
除肩關節旁外,其他常累及的部位有:股骨大轉子、肘關節的上髁、腕關節(尤其是豆狀骨周圍)和膝關節周圍。但這些部位的誤診率較高,臨床醫師很少將局部的腫痛和觸痛與關節旁肌腱內的鈣化灶,聯系在一起。
2、關節內堿性磷酸鈣晶體沉積病
由于在臨床中很難鑒別關節內所沉積的堿性磷酸鈣晶體,目前人們對于關節內堿性磷酸鈣晶體沉積與其臨床表現的關系所知甚少,但是單從臨床表現上看似乎本病的預后并不差,而且,人們已注意到老化的軟骨中有羥基磷灰石晶體的沉積,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
(1)急性滑膜炎:
當羥基磷灰石晶體從鈣化灶脫落至關節囊或其他關節旁的組織時可引起急性鈣化性關節旁炎癥,而有時關節旁鈣化灶中的晶體會直接脫落入關節腔內,例如,在老年人的肩峰下囊和盂肱關節之間有時就有直接的通道,而晶體往往通過這些通道直接進入盂肱關節內并引起急性滑膜炎。
(2)慢性單關節炎:
關節內堿性磷酸鈣晶體的沉積在臨床上還可導致慢性單關節炎,有時甚至是侵蝕性的。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一般也不輕易做出本病的診斷。
(3)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不僅是關節內堿性磷酸鈣晶體沉積臨床上最常見的相伴疾病,有30%~60%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中可找到堿性磷酸鈣晶體,這種情況在那些先前經過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中更為明顯。現已發現膝關節的骨關節炎影像學的改變的嚴重程度和膝關節滑液中羥基磷灰石的水平呈正相關,但這并不能證明關節內堿性磷酸鈣沉積與骨關節炎之間的因果關系,特別是軟骨下骨的嚴重病變往往很難與骨關節炎相鑒別。此外,醫學家們也未發現伴有關節內晶體沉積和不伴有晶體沉積的兩組骨關節炎患者之間有其他方面的明顯差異。
3、Milwankee肩/膝綜合征
McCarty對30例特殊關節炎患者進行了研究,并將其命名為Milwankee肩/膝綜合征。此綜合征具有特殊的臨床、X線和關節液表現。
1)臨床表現
80%為女性患者,且侵犯肩部為主,伴有盂肱關節退化和顯著的肩袖撕裂。患者年齡為53至90歲,平均年齡為72.5歲。發病緩慢,可自1年至10年。大多數病人感輕至中度疼痛,尤其在肩部活動后,少數人在休息時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其他癥狀包括關節活動受限、僵硬和夜間疼痛。查體可發現關節活動度受限制、不穩定,若將肱骨頭推向肩盂,可產生骨磨擦音和疼痛,關節穿刺液常為血性,大約在30—40ml之間,有時甚至可多到130ml。
2).相關因素
與之相關的因素包括:①受傷和使用過度:包括摔倒、摩托車禍、職業摔跤選手和復發性肩關節炎脫臼;②先天性肩關節發育不良;③神經病變:如頸神經根病變或脊髓空洞癥;④長期透析患者;⑤不明原因:約占三分之一。
Milwankee肩/膝綜合征,可能是許多原因共同作用 結果。與Neer等人所描述的肩袖撕裂關節病變極為相似,可能是同一種疾病。
3).X線特征
X線可發現盂肱關節退化,軟組織鈣化,肱骨頭向上半脫位。關節造影發現肩袖撕裂。大部分病人的肱骨頭上緣至肩峰上緣的距離小于2mm。常見有喙突、肩峰下表面和肩鎖關節損傷。肱骨頭、肩峰和鎖骨之間常形成假性關節。常見有肱骨頭破壞,但骨刺形成卻并不嚴重。這些X線變化與肩關節退行性關節炎不同。目前為止,國內尚未發現此類病例。
4)關節液特點
關節液內的白細胞數目常小于1*109/L。大部分的關節液內可找到堿性磷酸鈣結晶、顆粒狀膠原,還可發現膠原酶和蛋白酶活性增加。
5)膝關節表現
在McCarty報道的30例患者中,16例患者有膝關節受侵,其中外側脛股關節腔狹窄約占30%。這種形式的膝關節退化現象與一般的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不同的。
4、繼發性堿性磷酸鈣結晶性關節病
某些疾病,包括慢性功能衰竭、自身免疫疾病及神經受損都可產生鈣化沉積現象。堿性磷酸鈣結晶,可沉積于關節旁軟組織、滑囊和關節內,且常合并一些風濕性疾病的癥狀。
有人報告在硬皮病患者的關節內發現有鈣化現象,甚至可抽出粉筆灰狀的關節液,另外有人報告在重疊綜合征(overlap syndrome)病人發現多發性鈣化沉積現象。
有人發現在關節腔內注射糖皮激素類藥物后,沿著進針的途徑可產生關節旁鈣化,鈣化現象可以發生在注射后幾個月,這種鈣化經數月或數年后,可以逐漸吸收。
腫瘤性鈣化性疾病是個單個或多個關節內或關節旁大量的、逐漸擴大的鈣化物沉積,在非洲較為常見,北美洲和歐洲很少見。如果病人有高磷酸血癥,則確定的治療方法為限制磷酸鹽攝取。這種疾病常有家族傾向。
尿毒癥也可合并關節內或關節旁軟組織堿性酸鈣結晶的沉積。尿毒癥患者常可出現轉移性軟組織鈣化現象,而且常伴有關節炎癥或關節旁炎癥。結晶誘發性關節炎在尿毒癥患者中并不少見,這些結晶可以是尿酸鹽結晶,或是堿性磷酸鈣結晶,而二水焦磷酰下結晶常合并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二、診斷
(一)結晶的鑒定
(二)肩關節周圍的關節滑膜
肌腱、韌帶和滑囊組織是最常見的鈣化沉積部位。Bosworth發現右肩部比左肩部常見,而且約50%的病人雙側同時有沉積現象。堿性磷酸鈣幾乎可沉積在全身氖的關節或肌腱。Gondos發現活動度越大的關節,越容易發現堿性磷酸鈣沉積,發現肩部鈣化患者約占69%,其他依次為髖關節、肘關節、腕和膝關節。而肩部又以肩胛棘上韌帶、距肱骨大結節(greater tubercle)附著處1cm左右處為最常見的沉積單位。當肩關節處于內旋和外旋位時,就可清楚地看到鈣質沉積在肩胛棘上韌帶。位于肩胛棘上韌帶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的鈣化點,為繼發性退行性鈣化,這種退行性鈣化是不可逆的,與上面所述的原發性關節旁鈣化不同。鈣化性關節旁炎癥的鈣化物可隨時間變大、變小、分散、或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