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發熱:黃疸伴發熱多見于急性膽管炎,同時還伴有畏寒。肝膿腫、敗血癥、鉤端螺旋體病均有中等度發熱,甚至高熱;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時常先有發熱,而后才出現黃疸。
2、腹痛:黃疸伴上腹部劇烈絞痛或疼痛者,多見于膽道結石、膽道蛔蟲癥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脹痛與鈍痛;肝膿腫或肝癌也可表現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隱痛或脹痛。
3、皮膚瘙癢:黃疸伴皮膚瘙癢者多見于肝內、外膽管梗阻(膽汁郁積)性黃疸,如膽總管結石、癌腫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妊娠復發性黃疸等。部分肝細胞性黃疸者也可伴有皮膚瘙癢,而溶血性黃疸常無皮膚瘙癢。
4、尿、糞便的顏色:梗阻性黃疸時尿色深如濃茶,而糞便顏色可變淡,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黃疸者尿如醬油色,糞便顏色也加深;而肝細胞性黃疸時,尿色輕度加深,糞便色澤呈淺黃色。
5、食欲減退、上腹飽脹、惡心與嘔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黃疸出現前常伴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癥狀,多數患者同時厭油膩食物。長期厭油膩食物或者進食油膩食物后誘發右上腹疼痛或絞痛發作者,多為慢性膽囊病變;老年黃疸患者伴食欲減退等消化不良癥狀時應考慮系癌腫所致,且常伴有體重呈進行性減輕,甚至發生高度營養不良的表現。
6、消化道出血:黃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時,多見于肝硬化、肝癌、膽總管癌、壺腹癌或重癥肝炎等。
7、鞏膜及皮膚黃疸的色澤:根據黃疸的色澤可初步判斷黃疸的病因或種類。鞏膜皮膚黃疸呈檸檬色多提示為溶血性黃疸;呈淺黃色或金黃色時多提示為肝細胞性黃疸;呈暗黃色或黃綠色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梗阻時間愈長,黃疸呈黃綠色愈明顯)。
8、皮膚其他異常: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膚有色素沉著,同時有肝掌、蜘蛛痣或頸胸部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腹壁靜脈顯露曲張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如皮膚有瘙癢抓痕、色素沉著及眼瞼黃瘤等表現時,多提示為梗阻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患者一般皮膚色澤較蒼白。
9、肝臟腫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時,肝臟呈輕度或中等腫大,質地軟,表面光滑,常有壓痛;肝臟輕度腫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整齊或表面有小結節感多見于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臟多呈變硬縮小表現);肝臟明顯腫大或呈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結節感時,多提示為原發性肝癌。
10、脾臟腫大:黃疸伴脾臟腫大時,多見于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貧血以及敗血癥、鉤端螺旋體等疾病。
11、膽囊腫大:黃疸伴膽囊腫大時,多提示膽總管下端有梗阻存在,多見于膽總管癌、胰頭癌、壺腹部癌,或肝門部有腫大的淋巴結或腫塊壓迫膽總管。所觸及的膽囊其特點是表面較平滑,無明顯壓痛,可移動,這種膽囊腫大常稱為Courvoisier征。而在膽囊癌或者膽囊內巨大結石時,腫大的膽囊常表現為堅硬而不規則,且多有壓痛。
12、腹水:黃疸伴有腹水時,多考慮為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系肝癌,或者胰頭癌、壺腹癌等發生腹膜轉移等。
13、.溶血性黃疸的特征
1)黏膜、皮膚輕度黃染,呈淺檸檬色,無皮膚瘙癢。
2)在急性溶血時伴有寒戰、發熱、頭痛、嘔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癥狀。
3)急性發作時尿呈醬油色(血紅蛋白尿)。
4)脾臟腫大。
6)血清總膽紅素濃度增高(一般不超過80μmol/L),以非結合膽紅素增加為主,結合膽紅素基本正常或輕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致使肝細胞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速度加快,故結合膽紅素的形成代償性增加,從膽道排至腸道的結合膽紅素亦增加,腸道中尿膽原增加,最終導致尿中排出的尿膽原增加(腸肝循環中回到肝臟的尿膽原增加的結果。
8)糞便中排出的糞膽原增加。
9)尿中膽紅素陰性(非結合膽紅素不溶于水,不能從腎臟排出)。
10)在地中海貧血時紅細胞脆性降低,而在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時紅細胞脆性增加。
14.肝細胞性黃疸的特征
1)黏膜和皮膚呈淺黃或深金黃色,少數患者有皮膚瘙癢。
2)血液中總膽紅素濃度增高,非結合與結合膽紅素都增高。
3)尿中膽紅素呈陽性反應(結合膽紅素溶于水,可從腎臟排出)。
4)尿中尿膽原與糞中糞膽原的多少,取決于肝細胞損害與毛細膽管阻塞的程度,如果毛細膽管阻塞時(即肝內郁膽),則尿中尿膽原及糞中糞膽原含量減少;無毛細膽管阻塞時,則尿中尿膽原含量常增加,而糞中糞膽原含量正常。尿中尿膽原增加的原因是腸肝循環中吸收入門靜脈的尿膽原,因肝細胞受損后,將其處理為結合膽紅素的能力降低,故較多的尿膽原便進入體循環而導致尿中尿膽原增加。
5)肝功能受損的血清學表現,如轉氨酶明顯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6)如系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損害,則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標志物常呈陽性。
7)肝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可發現肝細胞的基本病變。
15、.阻塞性黃疸的特征
1)皮膚呈暗黃、黃綠或綠褐色,伴皮膚瘙癢者多見,少數患者伴心動過緩。
2)尿色深,似濃茶樣,糞便顏色變淺,肝外膽道完全阻塞時糞便呈白陶土色。
3)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增高為主。
4)尿中尿膽原減少或缺如。
5)尿中膽紅素陽性。
6)血清堿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轉肽酶及總膽固醇增高,脂蛋白-X陽性。
二、診斷標準:
黃疸是指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表現即血中膽紅素增高而使鞏膜、皮膚、粘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結合肝功能等項目很容易進行診斷。當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7.1~34.2umol/L(1~2mg/dl)時,而肉眼看不出黃疸者稱隱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濃度高于34.2umol/L(2mg/dl)時則為顯性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