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臨床類型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大類:
1.原發性骨質疏松癥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是指單位體積骨量減少、骨組織細微結構退變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改變,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以前者為多見。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又可分為2個亞型。
Ⅰ型骨質疏松癥:
又稱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發病年齡多在絕經后至70歲。主要見于女性,女∶男為6∶1。骨質疏松以骨松質為主,最常見的骨折部位以椎體和遠端橈骨多見。主要發病因素為雌激素缺乏。
Ⅱ型骨質疏松癥:
又稱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女∶男為2∶1。松質骨與皮質骨同樣疏松,骨折部位多見于股骨、椎骨及尺橈骨。主要發病因素為年齡老化。
2.繼發性骨質疏松癥
是指伴有明確的原發病或導致骨質疏松癥的繼發性病因者。主要病因有以下幾類:
(1)內分泌疾病:
①腎上腺皮質疾病:庫欣病,阿狄森病。
②性腺疾病:促性腺激素增高癥,非正常絕經性骨質疏松癥,性腺功能減退。
③垂體疾病:肢端肥大癥,垂體功能減退。
④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
⑤甲狀旁腺疾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⑥胰腺疾病:糖尿病。
(2)骨髓疾病:
骨髓病,白血病,淋巴病,轉移瘤,高歇病,貧血(鐮狀細胞、地中海貧血、血友病),肥大細胞病。
(3)腎臟疾病:
(4)風濕性疾病:
(5)胃腸道疾病:
胃腸吸收障礙綜合征,胃切除術,腸道旁路等。
(6)肝臟疾病:
肝硬化(原發性膽汁性或特發性)。
(7)先天性結締性組織病:
成骨細胞缺陷癥,高胱氨酸尿癥,Ehlers-Danos綜合征及Marfan綜合征。
(8)藥物因素:
類固醇類藥物,肝素,抗驚厥藥,免疫抑制劑,甲狀腺制劑,抗酸劑(鋁制劑)。
(9)營養因素:
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AD過多,鈣缺乏,蛋白質缺乏。
(10)廢用因素:
長期臥床引起的肢體癱瘓,宇宙飛行引起的失重,骨折后。
3.特發性骨質疏松癥
(1)青少年骨質疏松癥。
(2)青壯年、成年人骨質疏松癥。
(3)婦女妊娠、哺乳期骨質疏松癥。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可分為2型。Ⅰ型為高轉換型骨質疏松,即骨吸收與骨形成均活躍,但以骨吸收為主,常見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Ⅱ型為低轉換型骨質疏松,即骨吸收與骨形成均不活躍,但仍以骨吸收為主,常見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二、診斷
通過病史、臨床表現、骨密度測定、骨吸收骨形成的指標測定,骨質疏松不難診斷。
在絕經后婦女或老年人,有易患骨質疏松的危險性,如老衰、種族遺傳、生活習慣、運動減少、吸煙、飲酒、長期攝入咖啡等。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與骨質疏松的程度及骨折有關。在早期,骨質疏松較輕者,常無明顯不適感,稱為“靜悄悄的疾病”。然而到了中晚期,則出現局部或全身骨痛,身高變矮、駝背,有外力或輕微外力即骨折,甚至呼吸障礙。
1.骨痛
骨痛是骨質疏松癥的最常見、最主要的癥狀。其主要原因有3點:①骨轉換過快,骨吸收增加導致骨小梁的吸收,斷裂,骨皮質變薄,穿孔,從而引起全身疼痛;②在應力作用下,由于骨強度明顯下降導致椎體楔形變或魚尾樣變形而引起疼痛;③由于骨骼變形,導致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張力出現變化。肌肉易于疲勞,出現痙攣,從而產生肌膜性疼痛。疼痛最常見的部位是腰背部、肋部及髂部,胸背部嚴重畸形時,全身各處均有疼痛。
2.身長縮短,駝背
由松質骨和皮質骨組成的骨骼中,松質骨更易發生骨質疏松性改變。椎體主要由松質骨組成,而且支持整個身體,容易產生身高變矮等癥狀。
椎體平均高度約2cm,骨質疏松時骨小梁破壞,數量減少,強度變弱。易于導致椎體變形。在嚴重骨質疏松時,整個脊柱可縮短約10~15cm。研究發現,婦女在60歲以后,男性在65歲以后逐漸出現身高縮短。女性在65歲時約縮短4cm,75歲時縮短約9cm。椎體壓縮,但后結構如棘突、椎板、椎弓根并未壓縮,從而造成整個脊椎前屈和后突駝背畸形,駝背越重,腰背痛的癥狀也明顯。由于受力的原因,有些患者還伴有側凸畸形。
3.骨折
有研究證實,骨密度每減低0.1g/cm2(或低于峰骨量2SD)骨折危險性就增大1.5~2.5倍。發生時間多在絕經后5~8年,骨折的主要癥狀為疼痛。輕者常無明顯感覺、重者壓縮性骨折立即疼痛,約持續3~4周后逐漸緩解,以后遺留駝背、身高下降等。
原發性骨質疏松癥首先發生在松質骨區域,導致骨小梁吸收,斷裂,數量下降,同時在皮質骨區域出現穿孔,皮質變薄,從而造成骨質疏松性骨折易于出現在富含松質骨的胸腰椎、髖部、橈骨遠端以及長管狀骨的干骺端。常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股骨頸及轉子間骨折、Colles骨折、肱骨頸、肱骨髁上骨折、踝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股骨髁上骨折等。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生的特點:在扭轉身體、持物、開窗、室內日常活動、跌倒等輕微外力作用下即可發生。
4.呼吸系統障礙
骨質疏松所造成的呼吸系統障礙,主要是由于脊柱畸形和胸廓畸形所造成的。雖然患者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及發紺等癥狀較少見,肺功能測定可發現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