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患兒多為足月兒,體重多超過2500g,出生時良好,數小時后發現頭顱腫物,或發現在出生后1~4天。
1. 骨膜下血腫又稱頭顱血腫,約占產傷的0.1%-1.8%,血腫部位以頂部多見,枕部、顳部、額部少見。血腫多于出生后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小者如雞蛋,大者可與顱骨塊大小相仿,由于顱縫處骨膜與顱骨粘連較緊,所以血腫境界清楚,不超過骨縫范圍。血腫常為一側,也可同時發生在兩側。血腫吸收較慢,一般需要3-8周,先在血腫周圍機化、鈣化變硬呈環感,中心有波動感,易誤診為凹陷性骨折,X線攝片可鑒別。頭顱血腫往往單獨存在,僅有局部血腫而無全身癥狀。但如血腫很大,出血較多,則可致貧血。血腫中紅細胞破壞溶解,可致生理性黃疸加重及延遲消退時間。血腫應與頭皮水腫相鑒別。若血腫與頭皮水腫同時存在,則水腫先行消退,以后血腫才逐漸消退,必要時需作顱骨攝片,以除外骨折。
有時血液透過頭顱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顱骨與頂腦膜之間形成一顱內血腫。此種血腫范圍較小,但偶亦能壓迫大腦而出現腦癥狀。
個別患兒頭顱血腫甚大,波及眼瞼及前額,患兒出現蒼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環衰竭而死亡。死后抽取頭顱血腫之血量,約1/3~1/2病例可達100~150m1。頭顱血腫可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濃度的下降而加重。
2.帽狀腱膜下血腫 生后不久即見頭皮局限性腫脹。出血量較少時血腫范圍較局限;出血量多時,腫脹范圍逐漸擴大,可累及整個頭皮,甚至波及額、眼周、枕或頸背部。血腫有波動感,常使前囟不易捫清,所覆皮膚可呈青紫色。出血嚴重時可致貧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死亡。血腫的范圍從未有越過顱骨縫者,因此處骨膜緊貼骨縫,不如他處的易于分離。須與腦膜膨出及先鋒頭區別。
二、診斷
嬰兒在出生后1~2天,頭顱血腫可隱于先鋒頭下。但先鋒頭消散后即見血腫的特殊波動。至于腦膨出與腦膜膨出皆出現于顱縫或囟門,常與呼吸共震動,壓之見小。機化開始后,周圍呈硬環,已如上述。由于中部柔軟,易被誤為顱裂兼腦膨出,應慎加判斷。
1.病史 在分娩過程中,有頭盆不稱、胎位不正、產鉗助產牽引史。
2.表現特點 發生于出生后1~4天,帽狀腱膜下血腫表現特點為,血腫發生于頭顱的帽狀腱膜與骨膜之間,血腫大都在2~3天內縮小而逐漸消失。 頭顱血腫部位多在頂部,多于出生后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血腫境界清楚,不超過骨縫范圍,中心有波動感,無全身癥狀,血腫消退較慢。
3.輔助檢查 必要時拍頭顱X線片、或B超等檢查,以助診斷和鑒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