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1.早期膽管損傷
(1)膽漏:
多見于肝總管、肝管、膽總管部分或完全被切斷的病人,或是發生膽總管殘端漏的病人。由于術中麻醉、手術創傷打擊,病人的膽汁分泌往往受到抑制,故切口小膽漏少時往往不易被術者發現,喪失了術中修復的機會。術后病人出現膽汁性腹水,腹腔引流管有膽汁樣液體流出。若合并感染表現為膽汁性腹膜炎。腹腔引流管內引流出膽汁,需與來自膽囊床上的小的副肝管損傷鑒別。小的副肝管損傷一般膽漏3~5天即可自行停止,而膽管損傷的膽汁引流量大,持續時間長。若引流管位置放置不當,引流失敗,病人多出現腹膜炎、腸麻痹,重者出現腹腔膿腫。
(2)阻塞性黃疸:
早期出現的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多見于膽總管或肝總管的部分或完全的結扎或縫扎。病人常感到上腹部不適,小便呈深黃色。
(3)膽總管十二指腸內瘺:
一般在術后第7天從T形管內流出大量的發臭液體,內含棕黃色渾濁絮狀物,有時甚至出現食物殘渣。T形管引流量多達1000~1500ml。病人常常出現寒戰高熱,但一般不出現黃疸或僅有輕度黃疸。
(4)感染:
膽管出現梗阻,膽汁引流不暢,膽汁淤積,細菌繁殖誘發膽道急性感染。出現腹痛、發熱、黃疸等癥狀。膽漏病人繼發感染后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膈下膿腫、盆腔膿腫等,并可出現腸麻痹等中毒癥狀。
2.晚期膽管狹窄
癥狀往往出現于首次手術后的3個月~1年。常常被誤認為肝內殘余結石、肝炎、毛細膽管炎等。臨床上有以下幾種征象。
(1)反復發作的膽道感染:
晚期膽管狹窄的病理基礎是漸進性的膽管狹窄,從而造成引流不暢和膽汁殘留,這可誘發膽道感染,嚴重時出現敗血癥,甚至Charcot五聯癥。經抗生素治療后好轉,但由于基本病變基礎仍存在,經常復發。許多病人被認誤診為肝內殘余結石。
(2)阻塞性黃疸:
膽管狹窄是一漸進持續性的病變,在早期一般無黃疸。但隨著狹窄口的進一步縮窄,隨之出現阻塞性黃疸,并漸進性加重。伴發結石、感染時癥狀更加明顯。
(3)膽汁性肝硬化:
由于長時間的引流不暢、膽汁淤積,病人因膽管內壓力過高,膽小管破裂后膽汁漏入肝細胞造成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肝組織的變性壞死,最后導致膽汁性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癥。臨床上出現肝脾腫大、腹水、黃疸、肝功能損害、凝血機制障礙及營養不良等。有時病人尚可出現因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而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
(4)膽管結石:
膽管狹窄造成的膽汁淤積,反復發作的膽道感染都是誘發結石形成的高危因素。而已經形成的結石又常引起梗阻和感染,三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膽管結石的反復發作。
二、診斷
膽管損傷最好在術中立即診斷,及時處理。從而避免了一系列涉及膽系、肝臟、腹腔內以及全身的各種并發癥。Czerniak報道有49%~90%的病例在損傷時未能得到術中診斷。石景森等報告僅有37.5%的病例在術中診斷。大多數病人仍是在術后回到病房觀察中發現的,因此要提高對膽囊切除術危險性的認識,手術中膽囊標本切除后應常規做到:①復查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三管的關系;②檢查是否有膽汁外滲;③解剖膽囊標本。以此來確定是否有膽管損傷。對術中可疑的病人,應及時行術中膽道造影或術中BUS以協助診斷。雖然術中膽道造影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可明顯降低膽管損傷的發生率。LC病人應及時中轉開腹手術,切不可存有任何僥幸心理。
對以下情況均應考慮是否有膽管損傷的可能:①術中發現肝十二指腸韌帶處黃染,或在膽囊切除術后用干凈紗布擦拭膽道見有黃染者。②上腹部手術后出現阻塞性黃疸者。③膽囊切除術后出現反復發作的寒戰、高熱、黃疸等膽管炎癥狀,排除結石和其他原因者。④膽囊切除術后24~48h出現黃疸,或有大量膽汁外滲持續1周以上者。⑤膽道手術后病人,反復出現膽道感染或阻塞性黃疸,隨著病程的延長又出現膽汁性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者。⑥LC術中檢查切除的膽囊標本有雙管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