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據國外文獻報道,只有12%的心臟猝死者在死亡前6個月內曾因心臟疾患而就診。而絕大多數病人則因癥狀缺乏特異性而被忽視。
1.胸痛、呼吸困難
猝死者在發病數天或數周前自感胸痛或出現性質改變的心絞痛,呼吸困難。在尸檢中發現冠狀動脈血栓形成的機會較高。
2.乏力、軟弱
在許多研究中發現心臟性猝死前數天或數周內乏力、軟弱是特別常見的癥狀。
3.特異性心臟癥狀
持續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國外文獻報道,24%的心臟性猝死者在心臟驟停前3.8h出現特異性心臟癥狀,但大多數研究認為,這些癥狀少見,特別是那些瞬間死亡者。
4.冠心病猝死是突然發生的
多在冬季,半數人生前無一點癥狀,絕大多數發生在院外,如能及時搶救病人可能存活。
5.心臟驟停的表現
①突然的意識喪失常或抽搐、可伴有驚厥;②大動脈(頸動脈、股動脈)搏動消失;③聽診心音消失;④嘆息樣呼吸或呼吸停止伴發紺;⑤瞳孔散大,黏膜皮膚發紺。⑥手術時傷口不再出血。
參考國內外有關標準,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可診斷為冠心病猝死:①過去曾經診斷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突然發生心絞痛而于6h內或在睡眠中死亡。②突然發生心絞痛或心源性休克,心電圖示急性心肌梗死或梗死先兆,于6h內死亡。③猝死后經尸解證實有明顯冠狀動脈硬化。
二、診斷
由于冠心病猝死的直接原因多系室顫所致,而室顫的電生理基礎是心室肌電不穩定性,因此,預防冠心病猝死主要是預測室顫的發生。以下幾種具有高度危險性:
1.有冠心病史、曾經發生過室顫的病人。
2.不穩定性心絞痛頻繁發作伴ST段壓低>2mm者。
4.器質性心臟病伴低鉀、低鎂者。
5.環境因素的改變 如過度煙酒、過度勞累、情緒激動、突發應激等。
這些情況都可使心肌缺血加重,兒茶酚胺釋放增多,使室顫閾值降低而誘發猝死。對于這類病人,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治療措施,對于有以下檢查結果,也應視為高度危險者,應給予及時治療。
6.心電圖提示 頻發多源的室性期前收縮,且有以下特點者:①室性期前收縮QRS波幅<1.0mV;②室性期前收縮QRS波群時間>0.16s;③室性期前收縮QRS、T波與QRS主波方向相同,且T波高尖對稱;④并行心律型室性期前收縮;⑤高度房室傳導阻滯、高度室內傳導阻滯者。
7.心室晚電位(VLP)陽性 可作為一惡性心律失常的篩選指標。
8.心率變異性(HRV)分析異常 能評價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正常人心臟受交感和迷走神經的支配,心肌的電穩定性依賴于二者的平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心肌的壞死而使支配心臟的交感和迷走神經受損,尤其對迷走神經損害更為嚴重,使交感神經活動相對增強,導致心電不穩定性增加和室顫閾值降低,易發生室顫而致猝死。
心臟性猝死中90%是冠心病所致,但對于冠心病猝死的規律,認識還不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