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并發癥
由于心臟呼吸驟停所導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尚未糾正,機體各重要臟器細胞損傷后其功能尚未恢復,經常會在自主循環恢復后出現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動力學等方面的紊亂,常出現休克、心律失常、腦水腫、腎功能不全及繼發感染等并發癥。
1.低血壓和休克
缺氧和二氧化碳積聚可影響心肌功能;胸內心臟按壓或心內穿刺注射藥物次數過多,均影響心肌的功能,使心臟搏出量減少,以致引起低血壓。心肺復蘇患者的心泵功能變化,復蘇早期心搏出量多數偏低,因心率增快,心輸出量尚能代償,但左心室每搏功指數及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肌收縮功能明顯下降,心臟指數減少。
2.心力衰竭
心臟復跳的時間過長,心肌長時間處于缺血缺氧狀態,造成心臟的損害;在搶救中應用大量血管收縮藥物,使周圍血管阻力增加,相應增加心臟負擔。加之心律失常、液體的輸入過多、過快及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等都損傷心肌,增加心臟的負擔易引起急性左心衰竭。
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心臟驟停后心肌缺氧性損害,嚴重的電解質或酸堿平衡紊亂,復蘇藥物的影響,心室內注射時部分藥物誤入心肌內,過度低溫等。由于以上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改變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肌的應激性增加而引起各種心律失常。
4.呼吸功能不全
心肺復蘇的搶救過程中,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咳嗽反射消失,氣道分泌物不能及時清除,易引起肺不張,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肺內分流增加,導致低氧血癥;同時痰液的吸入和胃內容物的反流,以及脫水、冬眠藥物、低溫與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均可導致肺部感染;故在復蘇早期就可以出現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
5.神經系統并發癥
心臟呼吸驟停患者雖經初步復蘇成功,但在神經系統方面的病殘率極高。可從局灶性到彌漫性腦損害,從暫時性到永久性損害,從輕度的功能障礙到不可逆性昏迷和死亡。所以,腦復蘇不但要迅速改善和糾正腦缺血的即時影響,同時更應積極防治驟停后繼發性腦缺血缺氧性損害,促使腦功能得以盡快地恢復。
6.腎功能衰竭
由于心臟驟停和低血壓使腎臟血流量停止或減少,引起腎臟皮質缺血和腎血管收縮。當血壓低于8.0kPa(60mmHg)時,腎小球濾過作用停止,并使血管緊張素和腎素活性上升,進一步引起腎血管收縮及腎缺血,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過長,可引起腎功能衰竭。
7.水與電解質平衡失調
在搶救心臟呼吸驟停患者的過程中,易發生水與電解質的紊亂,多見高鉀血癥、低鉀血癥、高鈉和低鈉血癥等。
8.酸堿代謝失衡 心臟驟停及復蘇的過程中,組織酸中毒以及由此引起的酸血癥是由于通氣不足和缺氧代謝所致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取決于心臟停搏時間的長短和CPR期間的血流水平。
9.感染
復蘇后繼發感染的原因不僅和病原菌的入侵有關,更重要的是在復蘇的過程中,由于機體防御能力的削弱,病原菌乘虛而入,尤其一些在人體或環境中未被重視的非致病菌或弱度病菌卻成了感染的重要病原。可出現肺炎、敗血癥、尿路感染和其他感染等。
10.消化系統并發癥
心臟呼吸驟停患者復蘇成功后,微血管低氧區仍持續存在,低氧區激發和增強免疫反應,進而增加氧需求和氧攝取能力降低,引起低氧血癥加重。由于腸黏膜組織脆弱,對缺氧耐受極差,容易遭受低灌注損傷。可出現腸功能衰竭和上消化道出血等。
11.其他并發癥
(1)高血糖癥:機體在遭受嚴重創傷應激后,會出現血糖反應性升高。
(2)高淀粉酶血癥:可能與心臟停搏后胰腺缺血、缺氧導致胰淀粉酶大量釋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