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型心肌病癥狀診斷
一、癥狀和體征
本病起病緩慢,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30~50歲多見,部分患者有原發性高血壓史。起病多緩慢,最初檢查時發現心臟擴大,心功能代償而無自覺不適。經過一段時間后癥狀逐步出現,這一時期有時可達10年以上。主要表現如下:
1.癥狀
(1)充血性心力衰竭:為本病最突出的表現。其中以氣急和浮腫為最常見。其發生主要是由于心室收縮力下降、順應性降低和體液潴留導致心排出量不足及(或)心室充盈壓過度增高所致。可出現左心功能不全的癥狀,常見的為進行性乏力或進行性勞動耐力下降、勞力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以及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等左心衰的表現,病變晚期可同時出現右心衰的癥狀:如肝臟大、上腹部不適以及周圍性水腫。
(2)心律失常:可發生各種快速或緩慢型心律失常,甚至為本病首發臨床表現;嚴重心律失常是導致該病猝死的常見原因。
(3)栓塞:可發生心、腦、腎或肺栓塞。血栓來源于擴大的心室或心房,尤其是伴有心房顫動時。周圍血管栓塞偶為該病首發癥狀。
(4)胸痛:雖然冠狀動脈主干正常,但仍有約1/3的患者出現胸痛,其發生可能與肺動脈高壓、心包受累、微血管性心肌缺血以及其他不明因素有關。
2.體征
(1)心尖搏動常明顯向左側移位,但左室明顯向后增大時可不出現;心尖搏動常彌散;深吸氣時在劍突下或胸骨左緣可觸到右心室搏動。
(2)常可聽到第三、第四心音“奔馬律”,但無奔馬律并不能除外心衰。第三心音增強反映了心室容量負荷過重。
(3)心功能失代償時會出現明顯的二尖瓣反流性雜音。該雜音在腋下最清楚,在心功能改善后常可減輕,有時可與胸骨旁的三尖瓣反流性雜音相重疊,但后者一般在心衰晚期出現。
(4)心衰明顯時可出現交替脈和潮式呼吸。肺動脈壓顯著增高的患者,可于舒張早期聽到短暫、中調的肺動脈反流性雜音。
(5)右心功能不全時可見發紺、頸靜脈怒張、肝大、下肢水腫,少數有胸、腹水。
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并排除其他常見的心臟病如風濕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先天性、高血壓性或肺源性心臟病以及心包疾病或急性心肌炎后,方可診斷本病。可參考以下診斷標準:
①起病多緩慢,以充血性心力衰竭為主要表現;
②心界擴大,奔馬律,可出現各種心律失常;
③X線檢查示心影擴大;
④心電圖示心臟肥大,心肌損害,心律失常;
⑤超聲心動圖示心室內徑擴大,室壁運動減弱,左室射血分數降至50%以下;
⑥排除其他心臟病。
二、病理改變
心臟重量增加,約為正常的一倍。各心腔擴大,心肌灰白而松弛。心室壁心肌雖肥大,但因室腔擴大而室壁厚度仍近乎正常。心內膜也可增厚。心腔內附壁血栓形成不少見。心肌纖維化常見,呈灶性分布于室壁的內緣,也可心壁成片受損,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均可受侵犯。
本病的心臟顯微鏡檢查缺乏特異性發現。可以見到心肌纖維肥大,細胞核固縮、變形或消失,胞漿內有空泡形成。纖維組織增多,或因間質膠原組織增多,或因局灶性心肌纖維被纖維組織所替代。心肌纖維可被條索狀纖維組織所分割。心內膜中膠原和彈性纖維也增加。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可以見到,多數為心肌細胞溶解,尤其多見于病程長的病例。
電鏡檢查見心肌細胞的線粒體腫脹,嵴斷裂或消失;肌漿膜間隙擴大,有纖維狀物質與顆粒狀脂褐素;肌原纖維可以消失。
心肌病變使心臟收縮力減弱。早期左心室等容收縮期左心室內壓力上升速度減慢,噴血速度也減慢。此時心搏量減少由加速心率代償,心排血量尚可維持。以后左心室排空不盡,有殘余血量,舒張末期壓增高,逐步發展左心衰竭。歷久左心房、肺動脈壓力相繼升高,最后出現右心衰竭。少數病例病變以右心室為主,則發展為右心衰竭。心室的擴張使房室瓣環擴大,造成二尖瓣或三尖瓣關閉不全。心腔擴張,心室壁內張力增大,氧耗增多,心肌肥厚、心率加速引起心肌相對缺血,而心肌攝氧的能力已達極限,因而可引起心絞痛。心肌病變涉及起搏和傳導系統可引起各種心律失常。
三、診斷
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本病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或雙心室擴大,心室收縮功能受損,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須排除其他原因后方能作出本病的診斷。
1995年中華心血管病學會組織專題研討會,提出本病的診斷參考標準如下:
1.臨床表現為心臟擴大、心室收縮功能減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發生栓塞和猝死等并發癥。
2.心臟擴大 X線檢查心胸比>0.5,超聲心動圖示全心擴大,尤以左心室擴大為顯,左室舒張期末內徑≥2.7cm/m2,心臟可呈球型。
3.心室收縮功能減低 超聲心動圖檢測室壁運動彌漫性減弱,射血分數小于正常值。
4.必須排除其他特異性(繼發性)心肌病和地方性心肌病(克山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圍產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代謝性和內分泌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淀粉樣變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遺傳家族性神經肌肉障礙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統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所致的心肌病、中毒性心肌病等才可診斷特發性擴張型心肌病。
有條件者可檢測患者血清中抗心肌肽類抗體如抗心肌線粒體ADP/ATP載體抗體、抗肌球蛋白抗體、抗β1-受體抗體、抗M2膽堿能受體抗體,作為本病的輔助診斷。臨床上難與冠心病鑒別者需作冠狀動脈造影。
心內膜心肌活檢:病理檢查對本病診斷無特異性,但有助于與特異性心肌病和急性心肌炎的鑒別診斷。用心內膜心肌活檢標本進行多聚酶鏈式反應(PCR)或原位雜交,有助于感染病因診斷;或進行特異性細胞異常的基因分析。
近年來在臨床上開展心內膜心肌活組織檢查,由帶活組織鉗的心導管取得標本,進行病理與病毒檢查,可以發現有否心肌炎癥的證據,但目前對病理組織學的診斷標準和去除偽跡方面還有些問題待解決。